7月1日,我国北方迎来汛期高峰,此现象亦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汛期全面启动。在这一天,水利部门组织了防汛专题会议,对七、八月份的降雨情况和今年的江河水位进行了分析评估,同时阐述了针对水旱灾害的应对策略。
我国雨情水情大体如何?
预测显示,我国在七月和八月期间,北部地区将面临洪涝灾害,而南部则可能遭遇干旱,甚至南北两地同时出现旱涝现象。水利部水文首席预报员王琳如是表述。
王琳指出,今年汛期北方雨水充沛,而南方则相对较少。鉴于台风可能北移带来的影响,并且结合历史洪水的大数据分析,预计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的沂沭泗水系、海河流域的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以及松辽流域的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将会遭遇较为严重的洪水。同时,长江流域中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浙江的钱塘江、福建的闽江,以及新疆中北部地区,或许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干旱。
今年,各大江河的水情整体保持稳定,然而,中小河流却频繁遭遇洪水,且情况严重。
截至目前,我国各大江河的径流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普遍减少了约两成。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褚明华指出,目前水库的蓄水量整体上有所增加,全国共有9520座水库,其蓄水总量达到了4718亿立方米,比往年同期高出12%,这对应对干旱情况具有积极作用。
中小河流洪水频发且反复,成为今年江河状况的一个显著特征。截至现时,广西、广东、湖南、贵州等22个省份中,已有311条河流遭遇超过警戒水位的水灾,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河流。此外,还有40条河流遭遇了超过保证水位的水灾,8条河流遭遇了自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高洪水,尤其是贵州的都柳江,发生了特大型洪水。
多措并举做好汛旱情应对
站在黄河之畔远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三个排沙洞被开启,滔滔河水奔腾而出,从而为上游地区提供了防洪的库容空间。
推动黄河流域的调水调沙工作,同时考虑到河流治理和防洪减灾,这体现了水利部在加强水利工程协同管理方面的努力。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的负责人姚文广强调,在汛期,我们将以流域为单位,全面协调上下游、左右两岸以及干支流的关系,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的、统一的、联合的以及精准的调度,以便灵活应对不同地区的汛期和旱情。
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领域的新型生产力。借助气象卫星、水利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等先进设备,以及众多专业预报模型构建而成的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系统,已经成为增强抵御水旱灾害能力的关键手段。
以近期洞庭湖澧水流域遭遇的超警戒洪水应对为例,19部测雨雷达、12684处雨量监测点、619处水文监测站,共同为近四万名居民提前转移避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动防汛关键时期的水文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部署,同时,我们将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洪水复盘分析,并对“三道防线”的建设与应用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验。水利部水文司的刘志雨司长如是表示。
姚文广指出,针对抗旱保供保灌工作,相关部门将紧密监控雨水、水位、土壤湿度、农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干旱情况。他们计划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晚稻以及新疆的春玉米和春小麦等季节性作物用水需求给予重点关注。同时,他们还将协调流域管理机构,确保灌区灌溉用水的精准对接,并致力于解决农村居民可能面临的饮水难题。
着力补齐山洪防御短板
山洪灾害来势迅猛,转移避难的时间极为紧迫,常常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褚明华指出,我国水利部门正在积极实施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弥补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不足之处。
褚明华指出,首要任务是持续进行山洪风险隐患的排查工作。目前,各级水利部门正将山沟河道、溪谷景点、桥梁上下游等区域作为排查重点,不断更新和完善山洪灾害危险区的管理清单,并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施工工区、旅游景区、农家乐、民宿等外来流动人员密集区域,他们正着力制定并落实转移避险的方案。
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按照既定安排,水利部门将在每天的上午8点和下午6点发布针对未来24小时的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持续发布针对未来2小时的短时预警。此外,每日还会针对各个省份,分别提供山洪风险区域和具体点位的信息,并传递给地方政府。同时,还建立了临灾预警的“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送达每一位工作人员和居民手中。
在应对山洪灾害的避险转移工作中,我们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对人员转移的各个环节,包括组织者、转移对象、转移时间、转移地点以及禁止擅自返回等五个核心责任和措施,进行了严格的落实,旨在确保所有需要转移的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实现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人。褚明华如是表示。(新华社记者魏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