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日电,记者袁秀月报道,近期,关于解除对中华田园犬禁令的讨论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近期广州、深圳、长沙等城市相继公布,将中华田园犬从危险犬类名单中移除。这表明,市民们现在可以在城市中合法地饲养这种犬类。这一政策调整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赞同,有网友留言称,“等了数十年的大黄犬终于可以回到城市家中了”。然而,部分网友提出,城市治理应当确保居民生活安全有序,田园犬理应重返乡村环境。
中华田园犬,亦称“土狗”或“柴狗”,是我国原生犬种。其历史源远流长,分布范围极广。它不仅是苏轼诗篇中“左牵黄”的生动描绘,更是许多人童年记忆中那位忠诚可爱的“大黄”。近几十年来,城市里养狗的人日渐增多,由此引发的狗咬人事件、狗吠声扰民以及狗只卫生问题引发的矛盾层出不穷。众多城市纷纷出台限制养狗的政策,中华田园犬往往被归类为“烈性犬”,并被列入了禁止饲养的“黑名单”。有分析指出,中华田园犬未经严格选育,通常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然而,其品种纯度不高、基因稳定性不足、体型和性格也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为了方便管理,许多城市只好一禁了之。
然而,实际上中华田园犬面临的管理挑战,更应被视为问题的后果而非根本原因。作为我国本土犬种的统称,中华田园犬包括了诸如下司犬、昆明犬、东北猎犬等多种地方犬种。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系统化的繁育和规范化的管理,众多本土犬种种群出现了退化现象,被称作“土狗”。“土狗”虽然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我们独特的农耕文化、地域风俗以及历史记忆。近年来,中华田园犬的知名度逐渐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认同。
如今,狗已成为我们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其核心问题并非是“是否禁止”,而是如何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包括推广犬种鉴定标准的统一,确立饲养者的责任,以及制定切实有效的监管办法等。随着“土狗”进入城市,这不仅是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的体现,更是对我们城市治理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更深层次考验。
此外,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文明养犬的关键在于“管理人的行为”。不论饲养的是中华田园犬还是其他品种的犬类,主动进行犬只登记、按时进行疫苗接种、遛狗时使用牵引绳……这些都应当成为养犬者的自觉行为,并转化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