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位年届七旬的张先生踏入了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将该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瑾先生敬献了一面锦旗,以表达他由衷的谢意。得益于静安北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齐心协力的治疗,张先生得以恢复健康,重返正常生活。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静安区“五床联动”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显著成效。
患者给王瑾主任送来了锦旗,以表谢意。季志娟 摄
近期,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静安区市北医院以及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提交的“五床联动”医养结合型就医服务新模式项目,成功实现了老年人就医服务的无缝对接,被授予第七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称号。
市北医院院长陈俊峰向记者透露,该医院的核心策略是医疗资源的整合,构建了一个紧密合作的医疗服务网络。作为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以及静安区北部紧密合作医联体的主导单位,市北医院不仅参与了静安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的“五床联动”综合性照护服务体系,还在其中承担了四个不同的角色。
首先,市北医院扮演着资源整合与服务质量保障的双重角色。陈俊峰指出,该医院借助静安区紧密合作医联体的构建,有效融合了医联体内及民政养老体系中的医疗资源。在此照护服务体系中,各成员单位得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定位,实现了合理分工与协作。医院主导建立了“五床联动”的医疗、院感、信息等相关制度,推行统一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促进了服务体系内病种诊疗质量的统一性,保障了老年患者在各个医疗机构间能够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此举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了连贯、无缝的医疗和照护服务,同时,也让医疗病床焕发了活力。“过去,老年人在不同医疗机构间转诊时,常遭遇重复检查、信息不畅通等问题,而现在,通过‘五床联动’这一模式,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作为信息化进程和互联发展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建设构成了“五床联动”模式的关键支柱。在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以及区卫生信息中心的协助下,市北医院主动推进信息化进程,借助上海市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成功实现了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的无缝连接。该机制不仅有效推动了“五床联动”服务体系内各成员单位间的信息互通与协作服务,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张先生在盛德护理院持续卧床治疗,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呼吸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生命迹象一度岌岌可危。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护理院的医护人员迅速启动了“五床联动”紧急救治通道。在转院过程中,张先生的电子病历、各项检查及检验结果等关键信息迅速传递至市北医院。该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主任提前掌握了病情,并做好了全面救治的准备。张先生抵达后,呼吸科的王主任立刻对其进行了诊断,判定她患有坠积性肺炎,并迅速决定采用气管镜吸痰治疗。得益于信息平台的高效对接,张先生无需进行重复检查,便直接进入了治疗流程,最终成功转危为安。
王瑾主任在查房过程中,与社区医生展开了病情的深入交流,同时亲自指导,确保了传帮带的顺利进行。季志娟摄影记录。
医院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推动者,也是双向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医养结合的持续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坚实支撑。为此,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其学科、技术和专家等多重优势,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部门,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医疗人才。同时,这些活动也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提升了整体医疗服务的能力。陈俊峰表示,我院的专家们频繁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老机构开展培训和辅导,旨在助力他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此举措不仅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还推动了人才的有序流动,进而实现了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王瑾主任在义诊时,辅导居民做好肺功能测试。张慧芬 摄
最终涉及的是双向转诊,确保患者流动井然有序。陈俊峰指出,“五床联动”模式的关键优势之一,便是双向转诊机制的健全与优化。医院及其“五床联动”服务体系中的各个成员单位,已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基于紧密合作的医联体双向转诊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转诊的内涵与外延。将民政养老机构的转诊纳入医联体统一管理范畴,对转诊流程进行了优化,设立了“五床联动”的转诊转检绿色通道,实现了检查、就诊、住院的优先处理,确保了小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治疗,大病则能够及时转入医院接受治疗的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张先生病情稳定之后,便利用“五床联动”的便捷通道重返盛德护理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在护理院,医护人员依据市北医院的治疗方案,为张先生量身打造了一套详尽的康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张先生的健康状况日渐改善,最终成功恢复了健康。
陈俊峰指出,该转诊机制不仅让患者受益,更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他表示,这一闭环式的服务流程充分展示了市北医院在整合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上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彰显了“五床联动”模式在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效率与质量方面的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