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上海交通大学的一起校内校外人员冲突事件,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起因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据目击网友在帖子中透露,一名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进行跑步锻炼时,不幸被一个足球击中头部,而踢球的是两名校外儿童。随后,学生与这些孩子的家长发生了言语争执,并因身体不适而倒地。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家长竟然还动手打了人。
学校紧接着发表了声明,声明中透露出其坚定的立场:对在校师生的安全与权益的重视无需多言,同时,对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以及规范访客行为的考虑也是十分合理且可以理解的。
该事件于暑假期间爆发,正值研学旅行和校园游览的热潮。众多网民关注的焦点在于,这一小插曲是否会引起更广泛的反响,是否会有其他高等学府鉴于预防小事演变成大问题的目的、保障校园安全的考量,对校园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进行更为严格的规定,进而使得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变得更加不易?
近年来,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对外开放的话题,始终存在诸多争议。不同身份的人持有各自的立场,他们的角色各异,利益所在也不尽相同。中小学生的家长和游客们,普遍渴望在假期期间能够踏入校园,一睹其文化风貌。而周边的居民则认为校园环境宜人,体育设施完备,他们期待在空闲时间能够轻松前往校园,进行散步或锻炼。对于众多教师与学子而言,学习氛围应当保持宁静,他们不希望校园内过于喧闹,尤其不希望看到食堂、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拥挤不堪。
在激烈的辩论与交流中,众人逐渐达成一致看法:大学并非孤立封闭、与世隔绝的圣地,它实际上是位于城市中的学术灯塔,更是城市文明的文化地标。大学校园若能向公众敞开大门,将有助于其更深入地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这也正是大学“大”之所在,更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坚信这一趋势,它不会因少数偶然发生的争执和小的波动而停滞不前,更不会出现逆转。
思考的延展在于,当大学之门敞开,校内校外各方利益的合理协调至关重要,共同维护同样不可或缺。绝大多数来访者踏入校园,心中怀揣着对知识与教育的崇高敬意,无论是参观、游学抑或运动,首要之务是展现关爱他人的文明举止——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开展研究之地,亦非仅是公共娱乐场所。校园里的草坪更适宜几位好友围坐,轻松交谈,而非高声跳起广场舞;在运动场的跑道上人潮涌动,若在场内踢球,则应适度控制力度,不宜过于猛烈,孩子们可能不太懂,但家长们理应懂得这个道理。
在我记忆中,每逢校园樱花盛开之际和美食节举办之时,总会有众多游客涌入大学校园进行参观,其中不乏一些游客大声喧哗、随意丢弃垃圾、在食堂抢占座位等不文明行为。然而,随着大学校园逐步实现有序开放,此类令人诟病的举动正逐渐减少,而在治理方面的改进也愈发明显。例如,在众多高校中,为了提升公众参观的满意度,学校们纷纷增设了导览服务与志愿者协助,同时部分食堂也对校外人士开放,以提供便捷的用餐服务,这些举措均赢得了公众舆论的广泛好评。
在行文至此之际,我心中产生了一个或许略显多余的猜想:假如这场小争执的起因是校内学生间的踢球活动,而非校外孩子的参与,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展现出更宽广的包容之心呢?是否这场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在双方一句“对不起”和一句“没关系”中画上圆满的句号呢?无论如何,减少“内外有异”的看法,增添一些理解和宽容,这不仅能促进大学与公众之间的健康交流,还对于构建一个开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至关重要。
大学之大,在气度,在格局,也在于必要时候为社会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