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展示的是1937年9月19日的曹家渡五角场,正值“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画面镜头对准了白利南路(资料来源于virtualshanghai、英布里斯托大学)。
图2展示的是1937年9月的场景,镜头对准了白利南路(即长宁路),捕捉到了淞沪会战时期曹家渡五角场极司非而路(又称梵王渡路)与白利南路的交汇处。在那里,英军士兵正坚守在由沙袋堆砌而成的岗哨内。在画面右侧不远处,可见白利南路8号的孙億鑫钟表行(资料来源于virtualshanghai、英布里斯托大学)。
图3展示了1937年的景象,曹家渡五角场的极司非而路(即梵王渡路)、极司非而后路、劳勃生路以及白利南路口,从南方向望去。拍摄点位于劳勃生路和极司非而后路交汇处的鸿飞大戏院(后更名为沪西大戏院)的楼上,镜头朝南向下俯视。
图4展示的是1937年12月的场景,位于白利南路(即长宁路)的英军哨所。在公共租界内的英军防御区域,哨所旁边竖立了一块标牌,上面刻有1937年9月11日的日期,上面写着“西线无战事”的字样,下方则覆盖着另一块标牌,上面写着“丽娃栗妲RIO RITA”,并指引着通往极司非而路(亦称万航渡路)。另有一块“禁止通行如违开枪”的牌子倒放着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两租界加强了防务。沪西曹家渡周边的重要通道都由英军负责守卫,同时中山路洋桥的铁门被关闭,导致南北交通被切断。五角场、康脑脱路忻康里口以及地丰路口,英军在其用沙袋搭建的岗哨中昼夜巡逻,同时静安寺捕房增派了西捕和印捕,在越界筑路区域进行巡逻。尽管如此,大部分商店已经重新开业,当地依然保持平静。
图5:在1939年的曹家渡五角场,位于梵皇渡路1028号的鼎顺新醬园。
图6展示的是:1939年10月,位于沪西曹家渡的极司菲尔路(又称梵皇渡路)1026号,那里有鼎顺新酱园和鼎和祥烟号,这一场景收录在《中国事件画报》的第70辑中。
1939年10月20日夜晚,沪西曹家渡地区发生了对租界巡捕的袭击事件。就在租界警局在此地紧急加强防御措施的时候,不料到了22日清晨,曹家渡区域再次遭遇了类似袭击,所谓的“自卫团”成员开枪射杀了租界巡捕一名,并造成另一名巡捕受伤。随后,警务当局迅速派遣了大量侦探和装备有红色装甲的车辆,火速赶往“自卫团”藏身之地的极司非而路1081号曹义小学,进行围剿行动。该团伙暴徒竟敢率先向巡捕发起攻击,并投掷手榴弹;面对此情况,巡捕无奈之下,只得用机枪进行反击,双方对峙长达两小时,最终击毙暴徒两人,造成数人受伤。随后,宪兵接到消息迅速赶到现场,直接进入曹义小学,将十一名“自卫团”武装暴徒押送出校门,并装上卡车,迅速送往宪兵司令部。而曹义小学则由宪兵和伪警接管驻守。截至22日早晨8点,局势逐渐变得缓和,然而租界管理部门却觉得沪西地区的形势已经变得更加严峻,不仅持续增强越界筑路的警力,而且还向领事团通报了曹家渡事件的情况。22日下午,记者前往曹家渡五角场,发现曹义小学门口有日本宪兵三名、伪两名守卫;五角场停放三辆装甲车,它们排列成三角形,其中一辆位于龙泰酒行前方,另一辆停在鼎和祥烟行前(见图6),还有一辆在万顺昌南货号前(见图7),每辆装甲车都配备了六名中西探捕进行防守。
图7展示的是曹家渡梵皇渡路与劳勃生路交汇的角落,那里有嘉顺當和萬顺昌南货号。为了确保安全,工部局巡捕出动并部署了装甲车进行严密警戒。
图8展示的是沪西曹家渡地区的景象,其中包括鼎顺新酱园和鼎和祥烟号,位于梵皇渡路与劳勃生路的交汇处,此外还有嘉顺當和萬顺昌南货号,这些信息摘自1947年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册,具体截图见图96。
图6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鼎顺新官酱园”与“鼎和祥烟号”的招牌,经过核实,立刻确定了这片区域的准确位置——位于曹家渡五角场街角,即鼎顺新酱园(现极司菲尔路,又称梵皇渡路,编号1026)和鼎和祥烟号(编号1020)。然而,图7中的招牌却显得残破不全,仅能辨认出“x昌南货号”和“x當铺”的部分字样。幸运的是,我们了解到图6和图7是由同一记者在相同时间针对同一事件所拍摄,且两张图片的位置也十分接近。于是,我查阅了《行路图》中关于曹家渡五角场的部分,发现图7是通过在图6相同角度向左旋转九十度拍摄的。尽管在《行路图》(图8)中,当铺和南货号的标识不够清晰,但依稀可以辨认出“嘉顺当”和“万顺昌南货”的字样。经过查阅相关史料,我确认了这两家店铺的招牌名称是正确的。
---------------------------
---------------------------
热烈欢迎您的到来!这里发布的文字和部分近期照片均为本号独立创作。如需转载本号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对于对老上海、老照片、老地图、老建筑抱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