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午后,《哪吒2》票房持续攀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被邀请参加2025名人大讲堂的“非遗传承”主题季活动。他站在专业立场上,深入分析了影片的成功要素,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教授成“粉丝”
郑土有教授对《哪吒2》情有独钟,他不仅两次踏入影院观赏,亦多次在手机上回看短视频片段。他坚信,该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民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标志着一次极具意义的创新。这种充满热情的态度,充分体现了电影自身的独特魅力。
讲堂解爆火
在讲座中,郑土有以《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以〈哪吒2〉为例》为题,向听众详细解读了《哪吒2》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的几个关键要素。他指出,成年人能够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与《哪吒闹海》相比,该影片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核心主题提炼为“命运由自己主宰”。
主题再升华
《哪吒闹海》中曾生动描绘了英勇与仁慈等优良品质,但《哪吒2》的创作者们独具匠心,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作为核心主题,这一主题不仅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契合,更深入挖掘了我国文化经典,使哪吒的故事达到了新的境界。这种二次创作不仅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拓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传承遇困境
中国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文化空间的转变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民间文学的传承环境日益严峻。与此同时,民间文学与传统技艺存在差异,它不能为传承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这增加了收徒的难度,从而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了双重压力。
保护三方向
郑土有指出,鉴于民间文学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我们应当从记录整理、活态化以及活化利用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理想情况下,应将民间文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确保其得以活态传承。这一目标可以通过采取“恢复”和“植入”等策略来实现,进而重新塑造传承的基础环境。
活动显生机
在“上海故事汇”的活动中,小朋友们的参与人数不断攀升,这一趋势表明民间文学在当今社会依然充满活力。以广东的英歌舞为例,他们通过加工和提炼民间文学作品,将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了对民间文学的有效传承和广泛推广。
《哪吒2》的取得成就展现了民间文学在创新与进步方面所蕴含的庞大潜力,尽管如此,民间文学的继承与保护任务依旧严峻。针对这一现状,各界人士正积极探讨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更高效地推动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讨论,分享您的观点,并对本文表示支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