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官方公布,我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已攀升至79岁。此数据所指的预期寿命,特指2024年的平均水平。对此,不少朋友提出了疑问:这难道意味着去世老人的平均年龄就是79岁吗?若60岁退休,那么人们是否可以领取长达19年的养老金呢?
人均预期寿命是数学计算数值。
坦白讲,我国每年都会发布人均预期寿命的数据。从国家统计年鉴中公布的人均预期寿命数据来看,1990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仅为68.55岁;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至71.4岁;2010年,进一步增至74.83岁;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77.93岁。
目前,依据联合国及其相关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全球寿命最长的国家为日本,该国2024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突破84.5岁大关。
人均预期寿命并非单纯每年死亡者的平均年龄。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存在差异。以1962年至1973年为例,我国出生人口接近3亿,每年超过2500万。然而,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仅为900万,并且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减少。
遵循人体生理发展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显著上升,这正是百岁高龄者相对罕见的原因所在。为了使寿命的预测更为精确,我们依据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以当年的出生人口数据为基础进行推算。例如,下述生命表便是如此编制的:
起初,总共有十万居民。逐年扣除因死亡而减少的人口,最终我们可以计算出居民的平均寿命,这个平均寿命也就是他们的人均预期寿命。
依据预期的寿命进行估算,我们便会发现,当我们到达某个年龄段时,剩余的预期寿命与当前年龄之和,将超过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的平均预期寿命。实际上,所谓的平均预期寿命,主要是指当年出生婴儿的预期寿命。然而,当我们达到某个年龄阶段后,便无需再考虑之前年龄段的死亡率,因此,我们的寿命将会相对更长。
依据图表所示,男性在零岁时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28岁,其中60岁时的预期寿命还剩21.48岁。相较之下,女性在零岁时的预期寿命为81.05岁,而到了60岁时,她们的预期寿命还剩24.45岁。
当前的预期寿命仅是基于现时的数学估算。若未来生活品质与医疗技术得以提升,那么当年存活者的预期寿命还将持续增长。然而,若不幸发生意料之外的战争或自然灾害,人均预期寿命亦将相应减少。
人均能领多长时间养老金呢?
确定养老金领取时机,需综合考虑预期寿命及领取资格。自2025年起,我国实施病残津贴政策,凡因疾病而非工伤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均有资格申领。津贴的具体数额将依据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缴费等级以及个人年龄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我国男女法定退休年龄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工人的退休年龄规定为从50岁和55岁起逐步提高,而男性则从60岁开始上调。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源于历史原因,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不同。
通常情况下,女性能够享受养老金的时间跨度在25至30年之间,而男性也能享受到20年以上的养老金待遇。
总体来看,参与养老保险体系是一项社会性的保障措施,一旦缴纳的年限满足了国家的最低要求,便意味着获得了终身的保障。此外,即便在离世之后,也能享受到丧葬费用、抚恤金以及个人账户的余额待遇,整体保障体系相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