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当我初次尝试小米的AI眼镜时,我的第一感受真是挺失望的。那画质,简直是在欺骗观众。
在6月26日的晚会上,小米新品发布会备受瞩目,其中,除了备受期待的小米YU7,最吸引我注意的,无疑是小米推出的AI智能眼镜。
这代表的是面向未来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一个便携式的AI接入点。雷军如此阐述小米AI眼镜的特点。
无论雷军对小米AI眼镜如何定位,我只想了解,这款眼镜的视频画质表现如何,其AI功能有哪些突出之处?
外观一般,交互上手简单
眼镜作为一种日常佩戴的物品,其外观造型与穿戴体验同样至关重要。就小米AI眼镜而言,我认为其设计已经超越了及格标准,虽不足以让人第一眼便惊艳,却也绝不会给人以丑陋的印象。
当然,还是存在一些不愉快的细节,比如镜腿过于宽大,这让人感觉它们似乎很沉。然而,实际上小米AI眼镜的重量仅为大约47克,这在智能眼镜中并不算重。
在佩戴感受方面,小米的AI眼镜对于像我这样头型较大的人来说非常适宜,佩戴起来稳固可靠,同时也不会造成过度的束缚感,即便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不适。
眼镜右侧配置了摄像头,左侧则是拍摄提示灯,整体呈现出了对称的美感。在另一侧,还设有一枚指示灯,它在充电和拍摄视频时都会发光,即便是在佩戴过程中,也能通过余光捕捉到它的亮光,从而知晓自己是否正处于拍摄模式。
小米的AI眼镜操作简便,用户只需在镜腿上的提示灯处进行操作。镜腿上设有实体按键,长按可录制视频,短按则用于拍照。此外,镜腿一侧支持滑动操作,能够实现多种功能,例如播放音乐、更换镜片颜色等。
将关键相机功能分配给明确的实体按键操作,有效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这一点在最近几天的使用体验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机与AI,有亮点但不多
常言道,期待越高,失望亦随之加深,小米的AI眼镜在视频拍摄方面的表现,便让我体验到了这一点。
小米的AI眼镜配备了1200万像素的索尼IMX681传感器,能够实现2K30帧的横向视频录制,并且具备EIS视频防抖功能。然而,在发布会之前,官方发布的样片让我不禁心生疑虑:这些样片的画质普遍不佳,普通用户是否能够拍出高质量的视频呢?
确实如此,当我拿到小米AI眼镜后,我立刻就迫不及待地拍摄了几段视频。
拍摄完成后,观看素材时,我感到小米AI眼镜的视频拍摄或许仅仅是为了消遣。
首先画质方面,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画质还是不错的。
然而,一旦光线稍微减弱,例如在白天通常需要开灯的室内环境中,小米AI眼镜的画面质量便显得力不从心。画面中出现了明显的噪点,同时抖动和模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即便是普通人用来拍摄Vlog,这样的画面效果也几乎无法使用。
因此,若从画面质量的角度进行考虑,小米的智能眼镜实际上在晴朗的户外环境中进行摄影更为适宜。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小米AI眼镜的麦克风在抗风噪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在我拍摄过程中,并未察觉到强烈的风声,但在回放素材时,却明显听到了明显的风噪。
6月29日,小米AI眼镜发布了新版固件,声称对拍摄效果进行了优化。经过实际测试,发现其视角似乎有所缩小,然而在低光环境中的画面抖动和模糊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至少在室内使用时已经达到了可用水平。与之前画质令人失望相比,这次新固件的表现则让人感觉尚可。
我感到困惑,为何小米AI眼镜在上市之初并未配备已经调试好的最新固件?难道不是等到首批用户已经收到产品,并对画质问题进行了广泛吐槽之后,公司才推出了画质优化的固件更新?这样一来,难道不是前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就此付诸东流了吗?
小米AI眼镜与小米手机搭配使用时,能够额外提供微信视频通话和直播等附加功能。
这两个功能确实颇具趣味,然而坦白讲,对于广大用户而言,它们的运用频率实则不高。
在直播体验中,我选择了小米15S Pro手机与眼镜进行连接,但发现直播画面出现了明显的卡顿现象,同时手机的热度也显著升高。
同样,在将素材从眼镜导入手机的过程中,手机会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与此同时,眼镜的电量也会迅速减少。
拍摄视频时,小米AI眼镜的电池续航表现如何?这款眼镜一次设置的视频拍摄时长最高能够达到10分钟,我个人认为这个续航表现相当不错。当眼镜充满电后,我在升级到最新固件之后,进行了40分钟以上的拍摄。
若使用此设备进行拍摄,建议随身携带一个移动电源,以免电量迅速耗尽。幸运的是,该眼镜的充电速度相当迅速,仅需半小时左右即可完全充满。
在AI技术领域,小米的AI眼镜搭载了智能语音助手超级小爱,用户可以直接向眼镜提问,询问眼前所见物体的信息。然而,超级小爱在眼镜中的智能程度并不高,此外,在公共场合,我总觉得难以开口,突然喊出“小爱同学”这个词。
小米的AI眼镜中,一个实用的AI功能是卡路里记录。只需对眼镜说“小爱同学,请帮我记录这盘菜”,它便会自动捕捉你面前食物的图像,并进行卡路里的计算与记录。拍摄过程中,将手机置于食物旁,有助于小爱同学进行更精确的对比,以提供更准确的卡路里数据。对于关注饮食摄入的朋友们来说,这项功能无疑非常实用。
小米AI眼镜有什么意义?
小米AI眼镜的画面质量不及手机,其人工智能功能似乎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那么这款眼镜究竟有何价值呢?诚然,若仅就某一特定功能进行比较,市场上确实存在更出色的替代品。然而,在最近几天使用小米AI眼镜的过程中,我的体验却并非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诸多值得珍藏的时光。有时,我们渴望将这些美好瞬间定格,却往往因为手忙脚乱而未能及时拿出手机按动快门;又有时候,我们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吸引旁人的注意,因而犹豫不决,不敢轻易拿出手机进行拍摄。
在这些时刻,小米的AI眼镜无疑是最佳的拍摄工具,它不会给你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只需轻触按钮,即可轻松完成拍摄,从而释放你的双手,让你得以安静地扮演一名记录者。
这几日,我佩戴这副眼镜,捕捉了许多以往从未想过要记录的瞬间。重温这些画面时,它们常让我会心而笑。我认为,这正是小米AI眼镜的价值所在。从最初对小米AI眼镜的无语,到如今愿意佩戴它外出拍照,我对这款眼镜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尽管在小米的AI眼镜上,我尚未深刻体会到它作为“面向未来一代的个人设备”的特质,然而,它无疑对小米而言具有夺取AI硬件市场入口的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小米AI眼镜的问世,无疑将吸引更多目光聚焦于智能眼镜行业,借助大规模生产,产业链的上下游成本逐步降低,AI眼镜的技术也将变得更加广泛,从而让整个行业普遍受益。
当小米AI眼镜到手时,周围的人大多感到失望,原因是其镜片不具备显示功能,给人一种科技感不足的印象。市面上智能眼镜种类繁多,那么为何小米AI眼镜会呈现出这样的设计呢?
从谷歌到Meta,智能眼镜有了标准答案
尽管早在2011年,爱普生便推出了首款配备LCD显示屏且重量达240克的增强现实眼镜,然而,真正引起公众对智能眼镜这一产品类别的关注,却是在2012年4月,谷歌推出的Google Glass。
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上观察,Google Glass所具备的功能确实非常令人惊叹。
镜片上可呈现导航指引、气象状况、日程安排等提示信息,只需说出“Ok Glass”,便能利用语音指令操控眼镜进行拍照并分享至Google+,甚至还能进行一场实时直播。
在那时,Google Glass令人感受到一股“前沿科技”的科幻气息,塑造了人们对智能眼镜的认知,同时,它还荣获了《时代》杂志颁发的年度创新大奖。
尽管其外观颇具吸引力,然而高昂的售价、电池使用时间短、应用种类稀少且功能较为单一,以及摄像头可能引发的隐私问题,导致Google Glass在2015年便宣布停产。
尽管Google Glass已经停产,然而在随后的数年间,谷歌、微软以及Magic Leap等业界领军企业仍旧不断更新他们的AR眼镜产品,只是他们的产品更多地面向商业客户。与此同时,腾讯、华为和亚马逊等公司则推出了以音频功能为主、不包含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
智能眼镜的种类日益增多,然而,它们相较于Google Glass的酷炫程度却有所逊色。随着该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眼镜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出现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如专为观影设计的智能眼镜、专注于摄影拍照的智能眼镜、具备智能音频功能的智能眼镜,以及应用于增强现实技术的AR智能眼镜。
实际上,在小米推出AI眼镜之前,公司已经对外公布并演示了两款智能眼镜。
2021年9月,小米对外推出了智能眼镜探索版的第一款产品,这款眼镜的设计理念与Google Glass相似,它运用了MicroLED光波导技术,镜片部分采用了发光效率更高的纯绿色显示方案,能够清晰展示关键信息通知。
小米智能眼镜的探索版配备了自主的操作系统,即便不与手机相连,也能独立运行,诸如拍照、提示词以及翻译等多样化功能皆可正常执行。
或许正因为技术尚未达到能让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的成熟度,所以小米的智能眼镜探索版最终并未推出量产产品。
2023年MWC展会期间,小米展出了小米无线AR眼镜的探索版。尽管同样是探索版,但这款眼镜与之前发布的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在设计和功能上有着显著差异。
这款眼镜的功能运行完全依赖于手机连接,然而它却提供了众多趣味盎然的功能,例如微手势交互系统,该系统通过前置的AON摄像头来识别用户的指关节动作,进而实现对眼镜各项功能的操控。
实际上,通过观察这两款探索型眼镜,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小米一直在对智能眼镜进行研发投入,并且在技术储备方面不断积累。然而,小米的评估是,这两款眼镜并不太符合大众的需求。
2023年同样见证了Meta与雷朋的携手,他们共同推出了Ray-Ban Meta智能眼镜。这款眼镜独具特色,虽无屏幕显示,却内置AI技术和摄像头。截至目前,6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其销量已超过200万台,在智能眼镜市场中广受欢迎。
Meta推动了众多其他品牌推出类似产品,诸如雷鸟等。鉴于消费者普遍认可,为何不采纳此时最恰当的选择呢?于是,小米AI眼镜也应运而生。
针对Meta的产品,小米的AI眼镜通过配备双芯片来增强电池使用时间,并增加了更多实用功能,这显然是希望在国内市场重现Meta的辉煌时刻。然而,其能否取得成功,还需经受市场的检验。
雷军将小米AI眼镜的战略地位提升至极高——“代表未来个人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预见小米AI眼镜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持续进行更新迭代。若目前这一代的小米AI眼镜未能满足您的需求,不妨耐心等待下一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