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位于晋东南北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东部与襄垣县、武乡县相连,南部与屯留区相接,西部紧邻沁源县,北部则与武乡县和晋中市平遥县交界,地处太原与长治市府的中线之上。自古以来,沁县享有“冀州之门、潞泽之喉”、“煤海之绿洲”、“北方水乡,中国沁州”的美誉。全县总面积达1318平方公里,下辖6个镇和7个乡,总人口约为18万人。下辖六个镇,包括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同时还有七个乡,分别是段柳乡、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此外,共有306个行政村。
沁县位于长治与太原的中间位置,国道208线穿越其境;从太长高速武乡出口到沁县仅有15公里的距离,太焦铁路南北贯穿沁县,到长治机场大约需要45分钟车程,而到太原机场则大约需时1.5小时,两地机场均提供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三亚、深圳、南宁、桂林、长沙、重庆等城市的航班。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共同编织成了一张既互通又快捷的交通网络。
四周地势隆起,中部地带相对平坦,整体地貌呈现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的特点,平均高度达到1000米。西部地区的棋盘山是最高点,其主峰海拔高达1745.5米,而南部南池乡的二神口则是最低点,海拔仅有916米。
境内水资源十分充沛,其中主要河流包括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这些河流呈井字形布局。流域内共有大小支流126条,总长度达633公里。地表水年径流量高达1.316亿立方米。此外,境内还有62处湖泊湿地,总面积达3.5万亩,以及270多处源头泉水。这些泉水汇聚形成了76处河流上升泉。地下水的总动贮量更是达到了2亿立方米。皇后泉和元王泉的日流量均超过万吨,经过科学鉴定,这两种泉水都是富含锶的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长子县 门户网站,其品质堪比阿尔卑斯山的矿泉水。在境内,还拥有一个国家级的水利风景区,即北方水城水利风景区,该景区占地面积达18平方公里,其总库容量为2623万立方米。
壶关县坐落于山西省东南部,其东部与河南省的林县和辉县市相接,西部与长治市毗邻,北部与平顺县以界相隔,南部则与陵川县相接壤。该县东西走向长达46公里,南北宽度为42公里,总面积达到1008平方公里。因此,故西铁路和荫林公路贯穿壶关县境,使其成为国家中部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要重化工基地。山西省内旅游景点资源丰富,太行山大峡谷作为该省重点打造的十大景区之一,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包括“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200强”以及“国家AAAA级景区”等。
涵盖六个镇、六个乡以及一个开发区。总计人口达到29.9261万。具体包括:龙泉镇、百尺镇、店上镇、晋庄镇、树掌镇、大峡谷镇;集店乡、黄山乡、东井岭乡、石坡乡、五龙山乡、鹅屋乡;以及壶关经济开发区。
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地处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居于太行山大峡谷中段,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专线北侧,全长11公里,覆盖流域总面积达60.3平方公里,其中可用于旅游开发的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此峡谷融合了江河峡谷、石灰岩干旱峡谷以及溪流峡谷等多种自然景观。峡谷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坐落在太岳山东侧,长治市西北方位,与沁县相邻,南部与屯留区、安泽县、古县相接,西部与灵石县、霍州市相连,北部则毗邻平遥县和介休市。此地是晋东南、晋南、晋中三地的交汇点,下辖6个镇、8个乡以及1个开发区,总人口达到16.4494万人。该区域东西跨度为45千米,南北长度为74千米,总面积为2549平方千米。
沁源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超过56.7%,这一比例在山西省位居首位,被誉为全国的“油松之乡”。该县境内分布着46处唐宋明清时期建造的古建筑,以及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主要旅游景点和景区包括灵空山、沁河源头、花坡、芊林背和龙凤峡等自然风光。该县地处黄土高原区域,其地理单元隶属于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区,具体位于太岳山系主脉。县境西北部呈隆起状,东南部则相对低洼,整体海拔平均在1400米左右,而最高点海拔达到了2523米。
沁源县在历史上属于“五岳五镇”中的太岳主脉区域,这里坐落着46处历代遗留的古建筑,包括圣寿寺和太岳军区司令部在内的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5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灵空山、沁河源、花坡等地,自然风光旖旎;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圣寿寺、菩提寺等地,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民间广为流传着先师菩萨、琴高真人、麻衣禅师等典故传说。
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坐落于上党盆地的西南边缘,其东西跨度最大,从东端的南漳乡鹿家沟村到西端的横水乡崖底村,小关道的全长约为65公里;而南北宽度最宽的地方,从南端的色头镇庄里村的南沟到北端的鲍店镇北郜村,宽度大约为37.5公里。整个县的面积总计达到了1029平方公里。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冷暖空气力量的更迭作用,四季变化明显,气候宜人,雨量和温度同步出现,季风作用显著。下辖七个镇和五个乡,长子县的总人口达到了36.6万人。
长子县拥有悠久的过往,得名于远古时期,尧帝的长子丹朱被封于此,故此县名由此而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永曾在此地建立帝业,将长子定为西燕国的国都。到了隋朝开皇年间,县名恢复为长子县,自那时起长子县 门户网站,县名未曾有过变动。长子县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是晋豫、秦晋的交通要道,县城与市区相距不过20公里。省道228、326以及长临高速公路均穿越县境,太焦铁路与中南铁路在此汇聚,成为中南铁路沿线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县境南部有羊头山,这里是始祖炎帝尝百草、获嘉禾并传授农耕技艺的地方。而西部则坐落着发鸠山,这座山不仅是“精卫填海”神话传说的发源地,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西南部的仙翁山上,分布着至今已有2.5亿年历史的木化石群落。此外,这里还拥有战国时期的墓葬、法兴寺、崇庆寺等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总计,这里共有12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
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部的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之巅,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神鼎元年(401年)。由于寺庙最初建在长子县慈林山坳的旧址上,因此最初被称为慈林寺。到了唐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李治赐予寺庙名为“广德寺”。而在宋治平年间,寺庙的名字又被改为“法兴寺”,并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寺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包括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和木雕等六大类。被誉为“法兴寺三绝”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以及宋塑十二圆觉像,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们构成了长治市内最早建造、保存最为完好的,同时也是占地面积最为广阔的古寺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