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标志着我国退休人数的一个高峰期。在2024年,我国退休及离休人员总数攀升至14739万人,这一数字较前一年增长了543万人,预计当年新增退休人员将超过千万。众多朋友对此表示关注,他们想知道,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领取养老金?除了养老金,退休人员还能享受哪些待遇呢?
《社会保险法》规定的退休条件。
退休,实则仅为一种习惯性的叫法,源自早年制定的一种制度,意指“离开工作岗位进行休息”,随后由雇主负责发放相应的薪资。自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以来,我们将其称作领取养老金,这一过程则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责统一收缴和支付。
社会保险法明确指出,要想领取基本养老金,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二是累计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不少于15年。然而,这两个条件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正经历着变化的过程。
自2025年起,我国将逐步推行退休年龄的延迟,并同步引入弹性退休机制。
退休年龄规定各不相同,分别为50岁、55岁和60岁,且逐年以每两个月递增一个月和四个月递增一个月的节奏逐步推迟。具体退休时间依据个人出生月份来决定。以1965年1月至4月出生的男性为例,其法定退休年龄将增至60岁整加一个月。
如果个人申请,最早也可以60周岁退休。
如果个人和用人单位协商,最晚可以再推迟三年退休。
法定退休年龄的设定,不仅影响着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获取、失业金的领取以及养老保险补贴的享受,而且这一规定并非单纯维持原有的年龄标准。
其次,养老保险规定的最低缴纳期限为15年。其核心原则是缴费越多,领取的养老金也越多,缴费时间越长,同样可以领取更多的养老金,缴费时间延后也能增加养老金的领取量。即便多缴纳一个月的保险费,也能相应地增加养老金的领取额度,这一原则始终保持不变。
依据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方法,若以平均工资一万为基准,采用全额缴费标准(且缴费平均系数为1),则每年缴费可额外获得基础养老金100元,而每增加一个月的缴费,基础养老金将额外增加8.33元。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其数额会随着个人账户累计余额的提升及退休年龄的调整而增长,通常增幅在5至10元之间。
依照逐步延迟退休的条例,目前养老保险的最短缴纳期限至2029年12月为15年,自2030年起,这一期限将提升至15年零6个月,至2031年则增至16年。依照每年递增6个月的标准,预计到2039年,最低缴费年限将达到20年。
将最低缴费年限调整为20年,这一变化并不会对养老金的多少产生影响。若缴费年限增加约5年,按照当前养老金待遇标准估算,预计养老金的领取金额将增加大约400至600元。
除了养老金以外的其他待遇有哪些?
自2025年度开始,我国将推行残疾及患病津贴政策。一旦缴纳了养老保险,若不幸丧失劳动能力,即可申领相应的残疾及患病津贴。
若缴费期限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目前为15年,而将来将提升至20年,那么个人将只能享受期限有限的待遇。
若个人缴纳的年限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最低年限,还需考察其与退休年龄的差距;若该差距小于5年,则只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并且此待遇将根据全国平均养老金调整标准进行提升。
对于不足五年的情况,需依据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来确定待遇,同时还会根据各省份的具体养老金调整方案进行相应的提升。
参保人一旦离世,其家属有权获得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这些待遇的金额与去世者去世前一年所在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相挂钩。若参保人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同时考虑其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则可领取9至24个月的待遇,通常情况下为9个月。
养老保险的参与不仅涵盖了众多方面,而且被视为养老保障的最佳选择。#养老金领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