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竟能补益身体?其食疗史开篇竟与这传说有关?

齐文娥 周松芳

荔枝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对人体大有裨益。在岭南地区,饮食文化历来注重“滋补”,而滋补亦属于食疗的一部分。关于荔枝有益于身体的说法,其历史甚至比荔枝作为食材的历史还要久远。在西汉时期,出身宗室的著名学者刘向在其著作《列仙传·寇先》中记载:“寇先,宋国人,以钓鱼为生。居住在睢水之畔长达百年,捕到的鱼或放生,或出售,或自食。他常戴冠带,喜爱种植荔枝,并享用其花果。宋景公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他却秘而不宣,结果被宋景公处死。”数十年间,他于宋城门前弹奏琴音,停留了数十日后方才离去。宋人每家每户都对他崇敬有加,将其奉为神明。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传说往往蕴含着可信的历史真相。传说中所述必有根据,换言之,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荔枝对身体的滋补作用,甚至将其与成仙得道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传说视为荔枝食疗历史的开端。荔枝的起源地是广东,自汉代起才开始传播至外界,而在汉代所有的荔枝记载都源自广东,因此,荔枝食疗的历史起点无疑是在广东。

东汉时期,广州的杨孚在其著作《异物志》中对荔枝的养生效果进行了详细描述:荔枝独具特色,汁液丰富,口感甜美,微带酸味,正是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风味。食用后能让人饱腹,却不会感到厌倦。新鲜荔枝个头硕大,表皮光亮,皮肉可食。一旦晒干,体积缩小,肉质和核的口感便不如新鲜时那般美妙。每年四月,荔枝便开始成熟。特别重要的是,在唐代徐坚所著的《初学记》卷二十八中,引用了《异物志》的内容:“荔枝果实汁多,口感甜美,略带微酸,正因如此,其味道才更加独特。它不仅能增进智慧,还能增强体魄。”值得指出的是,《异物志》中将“益智”与“健气”并提,这种说法在后来的医学著作中得到了继承与拓展。三国时代,吴地的学者万震在其著作《南州异物志》中详尽记载道:荔枝树高达五六丈,形似桂树,枝叶繁茂,四季常青,果实青翠朱红,果实硕大如鸡蛋,果核呈黄黑色,犹如熟透的莲子,果肉洁白如脂肪,口感甜美,汁液丰富,与石榴相类似。尽管书中并未明确指出其药用功效,然而对荔枝植物特性的精确描绘,为后世对荔枝药用价值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援儒入医的风潮,尤其在元代,对科举的重视程度降低,使得医学与阴阳学成为了官方教育及科举考试中的正式科目。正因如此,宋元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特点在荔枝食疗的认知与研究中亦有所体现。《物类相感志》一书,据传为苏轼所撰,其中提到:“过多食用荔枝会导致醉意,而用荔枝壳浸泡的水来饮用则能解酒。”这种“以荔枝治荔枝”的观念,源自于其在岭南地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孕育出的独到食疗智慧,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荔枝特性的深刻理解。与苏轼、黄庭坚同代的药学家唐慎微,因撰写《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享有“中华中医药学开山鼻祖”的美誉,他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荔枝的特性及其食疗功效:荔枝果实甘甜平和,无毒,能够止渴并使人面色红润,主要产自岭南和巴中地区。这荔枝树高达一二丈,枝叶翠绿,即使在寒冬也不凋零。果实形状与松子相似,外壳呈朱红色,有如红色丝绸般的花纹,果肉青白如水晶,味道甜美似蜜。四五月间成熟,众多鸟类食用后都变得肥壮……关于食疗,荔枝性微温,食用可通神明,增进智慧,强健体魄,改善肤色。但若过量食用,则可能导致发热。”这段文字详尽地描绘了荔枝的产地、外观、口感和食疗作用,为人们准确了解和享用荔枝提供了科学参考。

耶律铸与贾铭在元代被誉为荔枝食疗的先驱。耶律铸,字成仲,生于1221年,卒于1285年,是元代的开国名相,同时也是儒学大师耶律楚材的儿子。他多次担任中书左丞相一职,是元初的杰出大臣。他学识广博,著有《双溪醉隐集》一书。凭借其显赫的地位和深厚的学识,再加上元代推崇商业的传统以及海运能力的增强,他较易品尝到荔枝。因此,他对荔枝的食用特性和药用价值的理解,也就超越了前人。他阐述道:“荔枝具有补益气血、调理内脏的功效,故称荔枝。调理内脏(如张曲江在《荔枝赋》中所言:‘终食累百,愈益气而理内。’),邪气无法侵袭,内脏得以平和,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因此,可以说任务已经完成。”“荔枝具有补益气血、调理内脏的功效,故称荔枝。”(《双溪醉隐集》卷六中提及),尽管耶律铸所引用的资料源自张九龄,然而通过他的引用与解读,荔枝对于增强体力、调理内脏的作用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到了元末明初时期,贾铭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拓展,他在《饮食须知》一书中记载道:食用荔枝过量会导致醉意,只需用荔枝壳泡水饮用即可缓解……连续三天,第一天颜色变化,第二天味道改变,第三天颜色和味道都会发生变化。如果用麝香接触,荔枝的花和果实都会掉落。在荔枝壳上刺出数个孔洞,将蜜水浸泡在瓷盘中,经过隔水蒸煮至熟,肉质饱满且甘甜可口。这些记载不仅增进了人们对荔枝特性的了解,还提供了实用的食用与保存技巧。贾铭,字文鼎,号华山老人,浙江海宁人士,是元代知名的养生专家。据说他百岁时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询问养生之道,他回答道:“关键在于谨慎饮食”,并撰写了《饮食须知》一书供人参阅。这个背景,也可以增强我们对贾铭记述的信任度。

_小满养生食疗_养生食疗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对荔枝的功效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其结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他认为,荔枝性质属阳,对热气较为敏感,食用过多可能导致牙龈肿痛,甚至引发鼻出血。据《物类相感志》记载,食用荔枝过量会使人感觉醉酒,只需将荔枝壳浸泡于水中,饮用此水即可缓解。这正体现了食物不消化时,可以利用食物本身来消化的道理。同时,引用《开宝本草》中所述“能解渴,使人容光焕发”,以及《食疗本草》记载的“具有通神、益智、强身”之效,从而对历代关于荔枝功效的记载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归纳。

荔枝酒,作为荔枝食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拥有众多宝贵的记录。其中,元代汪汝懋在其著作《山居四要》卷三中提到:“(对于小儿)若痘疮未发,可饮用荔枝酒。同时需忌讳饮水及生冷食物,否则一旦腹泻,治疗将变得尤为困难。”此外,在乾隆年间的《归善县志》中,也有关于荔枝酒度夏的记载:“夏至时节,食用狗肉并饮用荔枝酒,可助阳气增长。”广东人深知犬肉与荔枝这两类食物性质偏热,容易引发上火,然而在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他们却大量食用这两种食物来增强体内的阳气,避免出现上火症状。这其中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必定有独到之处,遗憾的是具体的细节并未被详细记录下来。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的惠州前知府王煐(1651-1726),他对荔枝酒赞不绝口,认为其品质卓越,堪称佳酿,无人能出其右,甚至他还谈到了荔枝酒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老亲饮之容颜焕发,两个月便风驰电掣般抵达了北京。”(《忆雪楼诗集》卷上)这一观点可谓是荔枝食疗的独特见解。这些记录为荔枝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荔枝效能的深入研究和全新理解。

药理学领域的现代研究为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增添了一些科学依据。荔枝中所含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确实展现了抗氧化、提升免疫力和促进神经干细胞增生的功效,这些发现与“益智健气”的传统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这些现代研究成果,正是对千年荔枝食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

色泽红润、质地细腻的荔枝,在我国饮食文化和养生之道的悠久历史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凭借其鲜美的味道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更凭借其卓越的养生效果,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西汉的传说故事中已有记载,明代时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而到了当代,荔枝的饮食文化则得到了科学的阐释。这一文化传承了千年,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和养生之道,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生活的长久追求。在致力于构建健康中国的当下,回顾这段跨越两千年的饮食文化历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启示。

齐文娥教授任职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担任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周松芳研究员则是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本文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23XLN34)“岭南荔枝文化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温馨提示

百亿补贴福利攻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