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一年一度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如期开幕了。此次,芬兰知名指挥兼作曲家埃萨-佩卡·萨洛宁担任指挥,携手纽约爱乐乐团,为申城夏夜提前告别梅雨季之际,呈现了一场独特的管弦乐盛宴。这场盛宴分为三道式“法式套餐”:首先,以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作为开胃小菜,其清淡可口,令人食欲大增;接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大海》作为前菜,激发观众的味蕾;最后,柏辽兹的浪漫派代表作《幻想交响曲》作为主菜,层次丰富,营养均衡。
纽约爱乐乐团曾多次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献艺,对于上海的资深乐迷而言,其名字定然耳熟能详。然而,在我记忆中,似乎未曾有过纽约爱乐完整呈现法国管弦乐经典之作的音乐会。这顿由美国顶级乐团精心烹制、在欧洲著名指挥棒下诞生的法式管弦乐盛宴,不仅唤醒了听众的多重感官,带来了丰富的色彩体验,更激发了夜晚活力四射的夏日经济活力。
不管是否与拉威尔诞辰150周年有所关联,以童话为素材的《鹅妈妈组曲》对听众而言,犹如一道开胃小菜;而对于指挥和乐手来说,则更像是一场热身活动。其中,节奏缓慢、静谧的《睡美人的帕凡舞曲》并未立即迎合听众的审美需求,反而让这支以大规模编制和强大动态著称的美国乐团,如同沉睡的“睡美人”一般,在朦胧的睡意中缓缓苏醒,逐渐恢复活力。这种“延迟满足”极大地激发了听众的期待,更使得听觉享受的丰富层次和细腻质感得以充分展现,让人在摆脱白日的辛劳与疲惫后,得以静心慢慢品味、细细咀嚼,为炎炎夏日里的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一丝清凉,享受夜晚独有的那份宁静与放松。
德彪西的《大海》,被誉为交响乐中的印象派杰作,在音乐会套餐中扮演着“开胃菜”的角色,它不仅唤醒了听众的感官,还巧妙地衔接了前后曲目。乐团成员数量的激增以及乐队编制的拓宽,使得该乐团宛如航行在平静大海上的巨型航船,稳健地扬帆起航。在波澜不惊的海面上,它与细腻的海浪亲切相遇,又在与五彩斑斓的波涛追逐嬉戏中,展现出乐队各个声部卓越的音色表现。从最单薄的音响织体到最为丰富的层次,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艘由欧洲指挥引领的北美巨轮上,它圆满地完成了上半段的航行之旅。
那些在“主菜”未上桌时就匆匆离场的观众,多少会感到一些遗憾。尽管他们可以通过视频号实时观看音乐会的现场直播,但这种观看体验上的差别,恐怕并不逊色于在高档餐厅品尝美食、感受优雅氛围并享受温馨的真人服务,与在便利店随意挑选一份便当、迅速填饱肚子之间的区别。不得不说,这种上菜方式虽显繁琐且节奏缓慢,却承载着重要意义,那就是警示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在不经意间错过了许多美好的细节和丰富的生命体验。生活本身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美好的整体,正如同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能够容纳“大千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和各式形象,通过音乐来描绘人生的多姿多彩,其中既有欢愉、也有悲伤、有胜利的喜悦、有失败的苦涩、有邪恶的丑陋、有正义的光辉……。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被誉为作曲家的自传性杰作,该作品不仅通过主导动机连贯地描绘了“主人公”的现实与幻想,而且还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管弦乐技巧,构筑了一座交响乐的辉煌丰碑。
主菜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我们无法确定萨洛宁是否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战术。然而,纽约爱乐乐团的铜管和打击乐声部在这部浪漫派交响曲的杰作中展现了近乎完美的演奏,这再次证明了该乐团在动态对比方面的可靠性,并让听众体验到了真正的“延迟满足”。作为演出结束后的“甜点”,两首返场曲目,一柔一刚,相互衬托,更显和谐。特别是瓦格纳的歌剧选段,更使得人们对音乐节次日德奥音乐作品的专场演出充满期待。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