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纪尚幼,却成了家庭的负担,若突然将此言公之于众,公众会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呢?
我也不知道。
孩子年纪尚幼,体质较弱,且喜欢闹腾,照看他们既费心又费力。若不幸遇到繁重的工作任务,确实会让人感到烦躁。然而,孩子年幼并非他们的过错,“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照看孩子是母亲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这种情境下,用“累赘”来形容,确实颇为罕见。
近期,有网络用户发现《新华字典》第12版在“累”(读音为第二声)的词条下,所列的组词造句中有一例:“孩子年幼,变成了负担”。该释义被解读为“过剩的拖累,不便”。这一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众多人士对这一例句所传达的潜在负面价值观念表示了质疑。
网络截图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累赘”一词既可用作名词,亦能作为动词,同时还可充当形容词。不论其词性如何,其核心含义均涉及多余和麻烦。例如,《新华字典》中用“孩子小,成了累赘”来举例,并对其解释为“多余的负担,麻烦”,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此例句与字词释义相符。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是否可能变成“多余的负担,麻烦”呢?答案是有可能的。以刘邦为例,在他逃难时,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两个孩子从车上推下,多亏了夏侯婴多次将他们重新抱回车上。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刻,刘邦心中想的是,“孩子年纪尚小,已经变成了累赘”,而逃生才是当务之急。那后来广为人知的“刘备抛掷阿斗”这一情节,尽管本质上算作一场表演,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刘备依旧将阿斗视为负担,毕竟为了救助阿斗,他险些损失了一位勇猛的将领。
若置于现今,刘邦或许会被判定为遗弃之罪,刘备摔孩子的行为,恐怕会被定性为故意伤害。因此,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若将孩子视为“无用的负担、麻烦”,即便不算政治不正确,至少在例句及其释义上存在不当之处,尤其是在当前倡导生育的大环境下。
语言如同拥有生命力的河流,始终在时代洪流中奔腾不息,不断刷新和演变。旧有的词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新的词汇则应运而生;某些词汇的原初含义可能已经模糊,而另一些则孕育出了全新的内涵;往昔看似恰当的例句,在今日或许已显得不妥。《新华字典》作为多年来人们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理应追求更高标准,与时代同步进步。
这绝不是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