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了“印见荣光——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华诞全国职工篆刻艺术展”。展览中,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等众多全国劳动模范的画像印章格外引人瞩目,它们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印记,更生动地体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采。而这些画像的诞生,背后则是上海画家刘双及其团队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创作的感人故事。
传统版画邂逅AI创新
设想一下,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需完成百位全国劳动模范的画像绘制,这无疑是一项看似“难以实现”的挑战。若仅依赖传统的绘画工具如画笔和刻刀,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然而,刘双工作室巧妙地将传统版画艺术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使得劳模肖像的创作呈现出全新的风貌。
刘双指出,团队起初亲手绘制了多幅具有不同素描及版画风格的样本图,接着,将这些样本图以及包括杜勒、伦勃朗、珂勒惠支等版画大师的杰作,还有先前确立的职业风格分类准则,全部输入至人工智能系统中进行学习。迅速地,AI便熟悉了木版、铜版等版画流派的特色,并能将素材图片初步转化为具备绘画风格的草图,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
刘双(左一)在展览现场
当然,AI并非无所不能。它在精确捕捉人物表情、处理复杂造型设计以及展现手绘笔触和艺术风格方面尚存在局限。故此,在AI完成初稿之后,刘双及其团队便会迅速着手进行“灵魂加工”:纠正偏差、加强轮廓线条、调整黑白灰的色调层次。最终,刘双对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精细的修饰和提升,精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改善了造型布局,巧妙地加入了版画的独特笔触,使得作品不仅契合了公众的期待,同时也充满了艺术魅力。这种“AI辅助与人工精修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得原本的极限挑战变得可行。
肖像风格量身定制
在为众多劳动模范描绘肖像的过程中,刘双的团队并未局限于一种绘画手法,他们依据每位劳模的职业属性、个性特征以及他们的历史渊源,精心挑选了铜版印刷、木版雕刻、线条勾勒、篆刻等四种各具特色的技艺,以此将每位劳模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谈及王进喜,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铁人”的坚韧精神,以及他在油田中那股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选用木刻这一艺术形式来展现他的形象,正是看重了木刻作品中那粗犷有力的刀痕和鲜明的黑白对比。木刻所用的语言直接而充满力量,它摒弃了繁复,忠实于对现实的记录,这与王进喜那坚定不移的精神相得益彰。画面中,黑白对比鲜明,王进喜的形象宛如从深层的油田中跃然而出,他的眉宇间流露出坚定与执着的神采。
谢晋导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铜版画作为描绘他的艺术形式,是因为铜版画凭借其细腻入微、层次分明的表现力,非常适合展现那些既具有精神深度又拥有文化气息的人物形象。铜版画注重光影的渐变、线条密度的调控以及形象的精细塑造,通过细致的线网和明暗的交织,能够塑造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谢晋导演的画像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其内心的力量,而他直视镜头的眼神,流露出坚定不移和冷静的思考。
篆刻,这一源自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刀感”与“金石韵”早已深入人心。在本次创作中,艺术家巧妙地将这一技艺运用到人物肖像领域,通过刚劲的篆刻线条和细腻的光影变化,生动地展现了钟南山院士那“稳如磐石”的坚毅与从容,同时传递出他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信念。
白描,这一源自我国的历史悠久的绘画技艺,以其简洁而充满表现力的特点著称,它着重于线条的运用,力求达到形神统一。刘双团队在创作中,主要运用这一技法来塑造女性劳动模范的形象。在描绘张桂梅校长时,他们运用了线条简洁却充满力量感的表现手法,这不仅凸显了她作为母亲的无私慈爱,同时也生动地勾勒出她眼中那虽略显疲惫却始终不灭的坚定光芒,从而传达出她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崇高情怀。
艺术致敬奋斗不止
刘双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感悟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能够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如同我们身边的劳动模范,在普通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成就。同理,文艺创作亦是如此,唯有坚守传统并勇于创新,才能实现突破。
该展览对公众免费入场,开放时间将持续到7月31日。在此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讲座、讲述百年工运的故事以及劳模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