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集安市,位于鸭绿江之畔,这座地处边陲的小城,承载着高句丽王朝425年的都城辉煌历史。如今,它依然保留着诸如好太王碑、将军坟、洞勾古墓、丸都山城、国内城等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丸都山城)
2004年,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以及42处贵族墓葬遗迹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到了2010年,集安的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有幸成为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一员。在这21年的时光里,集安这座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城,已蜕变成为展现高句丽文明的窗口,那些千年古迹在此重焕生机。
(丸都山城)
漫步在集安的大地上,历史仿佛近在咫尺。坐落在集安市区北边约2.5公里的丸都山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格局,宛如一个向南倾斜的簸箕,又似一位巨人伸展着强健的臂膀,将丸都山城紧紧护在怀中。
该城址位于高句丽早中期,是知名的古都之一,不仅作为国内城的军事防御要塞,还曾是高句丽王朝的都城,对高句丽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长寿王陵)
将军坟,即长寿王陵,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初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该墓为大型方坛阶梯式石室,其边长为31.58米,高度达到13.1米,由七级阶梯组成,每级阶梯由22层石条逐层向内收缩。其设计精妙,石造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高句丽民族独特的风格。这座陵墓被誉为高句丽积石结构陵墓的典范,完美体现了高句丽人民卓越的建筑智慧和独特的建筑理念。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上铭记了高句丽第十九代君王好太王生平的辉煌成就。此碑高达6.39米,重量约为37吨,主要采用汉字隶书书写,并保留了一些篆书和楷书的笔触,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规整书法风格。碑文总计1775字,目前可辨识者约1590字。作为目前所知最早且文字量最丰富的高句丽历史文献,好太王碑在文学和史料两方面均具有极高的价值。
(好太王碑)
这些遗存不仅凝聚了高句丽文化的精髓,而且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丰富图景。
(“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 吉林省文旅厅提供)
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两位热心公益的人士金明南和高金丹,将一枚历经1700多年沧桑的“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慷慨捐献给集安市博物馆,使得这件珍贵的文物得以重返故土。金印的归来具有深远影响,孙炜冉教授,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的院长,指出,无论是“晋高句骊归义侯”的金印,亦或是“晋高句骊率善仟长”的印鉴、“晋高句骊率善佰长”的印信,都清晰地展现了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实际统治。这些文物的出土与相关文献资料相互佐证,共同证实了高句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一部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的主任祝立业指出,金印的回归使得我们对中央王朝对边疆地方政权的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高句丽历史研究领域的进展。
(根据“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推出的文创产品)
集安市博物馆即将举行一场高标准金印收藏盛典,届时将邀请众多考古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共同见证这一盛事。同时,还将举办一场专题学术研讨会,集中探讨金印的历史意义和工艺特点。此外,博物馆还计划以金印为中心,推出一系列研学项目和文创产品,使这些文物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集安市博物馆)
申遗成功以来,集安市全面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大格局”。实施了遗址本体维护、壁画墓防水保护、遗迹形变监控等多项文物保护措施,显著提升了文物实体的保护力度;不断强化文化遗产的利用开发“硬实力”,构建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系统与平台,对文化遗产点实施全天候视频监控,并对集安市的17座高句丽壁画墓进行了数字三维复建,使得这些古老的艺术珍品得以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进行交流。
在学术研究领域,我们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多所知名高等院校携手合作,对洞沟古墓群、国内城、丸都山城等众多遗址进行了深入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这一过程中,我们成功出版了《高句丽文物精粹》、《高句丽王陵通考》、《集安高句丽碑》等专著,以及40余篇相关论文。吉林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的王志刚主任指出,该校特别设立了针对高句丽渤海考古的博士教育项目,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紧密围绕高句丽相关领域,这一举措为深入解读高句丽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吉林大学文学院的高福顺教授特别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必须从哲学的思辨能力、科学的实证方法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三个方面入手,致力于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并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句丽研究的话语体系。
(高句丽文化旅游廊道)
在集安,高句丽文化的痕迹已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一文化特色现已成为推动该城市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深入挖掘高句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集安市文化旅游局积极推动高句丽文化旅游廊道的建设。该项目以辑文门遗址为时间与空间的起点,打造了一条独特的游览线路。这条线路将古城早市的繁华气息、鸭绿江畔的健走步道所展现的自然情趣、西城墙遗址所透露的古老沧桑以及丸都山城雄伟险峻的地貌景观串联起来,已然成为游客探寻历史的“金色通道”。
(高句丽遗址公园)
在高句丽遗址公园里,老人们于石雕群畔悠然练习太极,孩子们在广场上尽情嬉戏奔跑,这一融合“遗址保护”与“园林绿化”双重主题的公共区域,将千年古遗址变成了现代生活的“文化沙龙”。
(儒留园)
儒留园紧邻好太王碑,堪称传统与现代表现手法交融的典型,园中通过众多石雕生动展现了高句丽的渔猎与乐舞画面;而园外那片房车营地,凭借其“东北地区最佳”的设施条件,已成为了G331国道上备受瞩目的热门打卡点。
(《梦萦高句丽》演出)
大吉他广场上演的大型音舞诗画《梦萦高句丽》通过艺术手法唤醒了高句丽文化的品牌价值。该剧通过华美的服饰和灵动的舞姿,生动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成为了集安市夜间经济的亮点和吸引游客的标志。
(集安市游客服务中心)
集安市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们提供了旅游咨询、票务办理以及休闲购物等多种服务。自2024年9月11日正式开放以来,该中心已成功接待了大约1.2万名游客。
(文创产品)
这座饱含历史底蕴的边陲小镇,正依托高句丽文化这一核心,推动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全新布局。据集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刘平宇透露,以长寿王陵、丸都山城等为代表的省内重要景点,其年游客量的增长稳定保持在20%左右,而5A级景区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40%。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李德山教授指出,近年来,吉林省深入挖掘了高句丽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与文化精髓,并将其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这不仅提升了公众对高句丽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将高句丽的历史文化知识广泛传播至全国民众。
站在丸都山城之上,远眺其雄伟险峻,漫步在高句丽遗址公园,感受历史的深邃厚重,于好太王碑斑驳的文字与长寿王陵千年石条间,与历史进行对话,高句丽的辉煌文明宛如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的宝贵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遗迹亟需我们持续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殷维
摄影 张秋磊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