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传来消息,该院高月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携手国内其他科研力量,成功解开了高原性心脏病中特异性肠道菌群与宿主共代谢机制的秘密。同时,该团队还首次发现,中药中的丹参酮Ⅱa成分能够精准识别并作用于高原性心脏病发生的关键调控分子,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该系列研究成果已分别登载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探索》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
据调查,在高原低氧低压的环境中,心血管系统未能适应时,会出现一种被称为高原性心脏病的疾病,这种疾病对迁居高原、支援地区经济和国防建设的人群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目前对于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分子生物学层面的机制尚不明确,而且临床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防治药物。
联合研究团队经过对迁居至高原地区的人群进行多组学综合分析与实验验证,揭示了迁居高原能够显著影响人体肠道菌群的构成,并改变宿主与肠道菌群的代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肠道中的罗戈沙氏韦荣氏菌和鲁布纳氏链球菌的数量及其相关的血清代谢物水平下降,这一现象能够影响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环境,进而提升高原地区心肌细胞遭受低氧损伤以及引发高原性心脏病的风险。这一发现是首次揭示了高原性心脏病与特定肠道菌群及其宿主之间独特的共代谢模式。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通过血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揭示了高原心肌损伤患者血液中整合素ITGA2B的表达水平有所上升,并且他们首次确认了整合素ITGA2B在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调控分子的角色,其存在能够进一步加剧高原心肌的低氧损伤。团队依托于高原病中医药防治的丰富经验,深入研究发现,中药丹参所含的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能够精准地与ITGA2B结合,从而有效地减轻动物模型中心肌的低氧损伤和心脏肥大的发生。
专家们指出,这项研究从心肌物质代谢和低氧应答调控的角度出发,对高原性心脏病形成的分子机理进行了创新性的解释和补充,不仅促进了基础理论的突破,还为高原性心脏病风险的早期检测和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