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向印度提出了一项双机战机合作计划。具体而言,俄罗斯答应在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位于纳西克的工厂内生产苏-57E隐形战斗机,并且将提供全面的技术转移。
更为严重的是,在此期间,俄罗斯计划向印度无偿提供117架苏-35M型战斗机。这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军火交易,简直就是为印度的空中力量安装了一枚“火箭助推器”,恐怕连巴基斯坦在夜晚也得提心吊胆地计算自己的处境。
要知道,关于5.7空战的账目,印度从未想过要重新审视。当时,巴基斯坦凭借雷达锁定成功20架印度战机,却仅击落了6架,这让印度颜面扫地,特别是暴露了印军电子战能力不足、行动过程被完全洞悉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憋屈印度忍受已久,早已渴望找到机会扳回一局。如今,俄罗斯送来的这两份“厚礼”,无疑为印度提供了逆袭的信心。
苏-57E,一款正宗的隐形战斗机,具备避开常规雷达探测的能力。昔日,印度自产的“光辉”战机连本国空军都不屑一顾,然而,俄罗斯却意外地同意印度在本土进行生产,并提供了全套技术支持。这一举动预示着印度将很快迈入隐形战机的门槛。
届时,对于巴基斯坦目前所设的防空体系,能否有效追踪这种行踪诡秘、难以捕捉的敌人,无疑将是一个重大的疑问。
归根结底,隐形战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先发制人、先发制敌”的能力。昔日,巴基斯坦凭借雷达技术能够清晰洞察印度战机的动向。然而,随着苏-57E战机的批量投入使用,这种信息优势恐怕将发生逆转。
那117架苏-35M并非徒有虚名。作为经过实战考验的三代半战斗机,其机动性和携带弹药的能力均十分出色。而这117架战机的数量,更是足以使印度空军的规模瞬间扩大。
需明白,目前巴基斯坦展示的主力战斗机仅限于有限的F-16型与中巴共同研发的JF-17“枭龙”战机,在数量上原本就不具备优势,而印度突然增加了众多苏-35M战机,这使得空中对抗时的兵力对比出现了显著差距。
昔日,巴基斯坦凭借战术和电子战上的优势,能够以少胜多。然而,当敌方战机如同饺子般接连不断涌来时,仅仅依靠“留有余地”的策略恐怕难以应对如此局面。
尤其重要的是这一环节,即技术转让。俄罗斯此次确实大胆,将苏-57E的生产技术转交给印度,这表明印度不再仅仅是购买装备,而是拥有了自行制造隐形战机外壳的能力,即便核心部件仍需依赖俄罗斯,但至少能够迅速扩充其装备规模。
这种“传授捕鱼技巧”的行为,其狠辣程度远超仅出售几架飞机——一旦印度掌握了隐形战机的制造原理,即便自行进行改良,也能有所依托。届时,南亚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恐怕将完全偏向印度一方。
巴基斯坦内心深处明白,此事的分量极为重大。在5.7空战中,巴基斯坦凭借雷达成功追踪了20架印度战机,这一成就得益于其电子战技术的优势以及防空网络的紧密协作,然而这些优势的形成,是建立在双方装备水平相差无几的基础之上。
印度的苏-57E和苏-35M一旦崛起,我们不禁要问:巴基斯坦现有的雷达系统,能否有效穿透苏-57E的隐形防护层?而面对苏-35M的卓越机动性,“枭龙”战斗机是否具备胜算,这无疑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且,若印度此次采纳俄罗斯的计划,其目的绝不仅仅是出于对空中战争的报复。在南亚这片土地上,空中优势往往代表着地区的影响力。一旦印度在空中占据上风超过巴基斯坦,无论是边境对峙还是其他形式的摩擦,印度的立场都将更加坚定,底气十足。
届时,巴基斯坦若试图如以往般“仅锁定20架飞机,却只攻击其中的6架”以展示自制力,恐怕连这样的信心都没有了——因为对方的战斗机可能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防线,我们甚至难以确保自己能否首先锁定对方。
当前局势下,俄罗斯此举一出,巴基斯坦的选项实际上已经相当有限。他们必须迅速寻找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来推进自身的隐形战斗机项目,比如加快与中国合作的“枭龙”Block3后续版本的研发,甚至考虑寻求更高级别的战斗机支援;否则,他们就必须在电子战和防空系统上投入更多资金,以确保能够抵御苏-57E的隐形战机的威胁。
否则,在不久的将来,南亚的空中势力分布或许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恐怕连“留有空间”的余地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能否确保自身的领空安全了,这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究其本质,俄罗斯的这一举动看似是在与印度进行军火交易,实则迫使巴基斯坦陷入不得不采取强硬立场的困境。在5.7空战中,巴基斯坦凭借智谋和实力一度占据优势,然而在装备代差悬殊的情况下,仅凭智慧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关键在于巴基斯坦能否迅速找到破解僵局的策略,否则真有可能被这“双机方案”逼得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