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的结局仅剩六七集,尽管它被反复强调为深度丰富、摒弃了快节奏爽剧风格的现实主义剧集,然而专案组至今未见积极进展,剧情持续陷入对过往事件的回忆。目前最大的进展,还是源于内部的自我揭露,陈胜龙意外引发的矿难事故,在证据被捕捉后,陈胜龙又突然失控,当着柳韵的面自行揭露了真相。反派死于内讧,这还有主角团什么事儿,人家才是最佳MVP。
闪回四次!谢鸿飞通话成烂尾预警
有谁能够去探寻一番,一探究竟导演傅东育究竟是在何时养成了这样的恶习?又为何在专案组人员正在调查案件的关键时刻,他竟然会突发奇想地运用起闪回这一创新手法?
回忆一闪而过,然而这样的回忆竟然重复了四次,镜头切换的角度几乎毫无变化,重复出现的画面如出一辙,而这并非什么至关重要的内容,值得反复回顾,那么,谢鸿飞为何要给程子健打电话呢?
长期沉迷于剧集的观众目睹这一幕,心中不禁警钟长鸣。眼看着剧集即将迎来结局,剧情却依旧拖沓冗长,似乎有意拉长时长。难道是编剧们不知如何收尾,才采取了这种手法?如此给剧情添加水分,恐怕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期待中的重磅剧情,最终可能只是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观众或许能明白,他们想要剧情更加扎实,节奏放慢一些,但扎实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不能只是原地打转。
火锅自爆,陈胜龙成扫黑MVP
令人气愤之处不止于此。剧情并未向前发展,剪辑上频繁回顾过往的故事情节,即便稍有进展,也并非因为以洪亮为主角的主侦小组真正找到了关键的突破线索,从而推动案件向前迈出重要一步。相反,主角缺乏自主意识,倒是反派之间开始出现内斗。或许,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派因多言而丧命。
观众们亲眼见证了这位名叫陈胜龙的黑社会成员,在连续二十多集中始终如一地享用火锅。没错,这绝非夸大之词,他确实是自始至终都在品尝火锅。在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前,一张简陋的小桌子旁,摆放着一个火锅炉,仅此一锅,连芝麻酱都难以寻觅,没有主食,也没有面条,只有牛羊肉在锅中翻滚,连续涮煮了二十多集,来来往往的人无不品尝。
陈胜龙因私利背叛,与江远争夺风头,抢占矿山引发矿难,导致事态严重升级,上级和省里才开始重视东平万海案件。
陈胜龙在游戏中英勇地送出敌方角色,引得网友戏谑,他若不能成为首领的亲信,恐怕会成为首领的心头大患。更有网友制作了一张趣味图片,调侃陈胜龙实为隐藏的检察官卧底。
这位人物实属不凡,竟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矿难,即便如此,他在事后竟然显露出一种微妙的得意之色,向全世界展示,仿佛迫不及待地要让所有人明白,这场矿难正是他所引发的。
内斗破局,专案组坚持就是胜利?
对此,部分观众纷纷提出质疑,认为编剧可能真的陷入困境,不知如何继续发展剧情,于是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降低反派角色的智商。
综合整部剧的情节分析,恐怕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混迹黑社会的人,除了处于金字塔尖的领头人物,其余多数人的智商并不出众。他们通常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打砸抢烧行为,若有人为其撑腰,便能横行无忌。这并非因为他们智商高而难以被捉拿。
这种逻辑才是真正贴近实际情况的,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背后的势力过于强大。真正的黑社会涉及的利益广泛,往往容易导致同室操戈,互相争斗。在内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均现象,进而引发纷争,这也为调查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部剧与其说是刻意降低反派智商,又未赋予主角超凡智慧使其轻易获胜,倒更像是呈现了现实的一面。没有人能拥有上帝的全知视角,亦无人具备福尔摩斯的洞察力,双方都在静观其变,看谁先无法坚持,谁在游戏中将被淘汰。相较专案组可能积极搜寻线索的行动,现实中检察人员们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等待和线索搜集。熬、煎熬,才是他们的职业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