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来源: 今日长子
《尚书禹贡》中记载,远古时期,尧帝将整个国家划分为九州,其中他的长子最初被归属于冀州。而在舜帝的时代,这一归属发生了变更,长子转而归属到了并州。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为冀州地。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为黎国地。
周朝,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221年之间,周文王曾将太史辛甲封于长子。《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长子,系周史辛甲的封地。”
春秋时期,长子邑是晋国的长子所拥有的封地。《左传》中记载“晋人曾在长子拘捕了卫国的使者石买”,这一事件就发生在此地。
战国时代,属韩国,后为赵国领土。
在秦朝时期,自从完成了对整个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便将国土划分为36个郡,其中长子县被设立,隶属于上党郡,而该郡的行政中心便设在长子县。
西汉时期,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区划,设立了长子县,并将其纳入上党郡的管辖范围内。此外,东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则归属于猗氏县。
东汉时期,公元196年,由于董卓之乱的爆发,上党郡的治所迁移到了壶关(古时的壶关城,现今的潞州区马厂镇古驿村),而长子县则被纳入了其行政管辖范围。
三国时期,这片土地隶属于魏国,被称为长子公国。曹琬在黄初二年(221年)被封于此。他的儿子曹昂继位后,在嘉平六年(254年)被改封为丰王,因此该地最终演变为长子县。
晋朝时期,设立了长子县,该县归属于上党郡管辖。在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鲜卑族中的一支,慕容永,将国都迁至长子,并建立了名为西燕的国家。经过九年的统治,西燕最终被慕容垂所灭,长子县随之成为后燕的领土。
北魏时期,设立了长子县,该县隶属于上党郡。在景明元年,猗氏县被更名为寄氏县。普泰元年(531年),将长子县的一部分与寄氏县的一部分合并,并在乐阳村(今岳阳村)设立了乐阳县。长子县与乐阳县均归属上党郡管辖。此外,本县曾一度成为封国,在建义年间,刘灵助被封为长子县伯,后来这一封号又改为公。永安二年(529年),李业兴被封为长子县伯。太昌年间长子县周边都是什么县城,其次子遵祖也被封为长子县伯。
北齐,长子、乐阳二县均废县名。新的建置更替及隶属不详。
隋朝时期,文帝在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将原本寄氏县的县治迁移到了长子县的治所,随后长子县便更名为寄氏县。到了开皇十八年,又发生了变化,寄氏县被正式改名为长子县,并归属到了上党郡的管辖之下。
唐代,置长子县,隶属上潞州,归河东道。
五代长子县周边都是什么县城,皆依唐制。
宋朝时期,最初隶属于潞州,随后在政和年间(即1111年至1118年),又划归隆德府管辖。
金代,隶属于潞州。
元代,沿用金制。
明代,先属潞州,后在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属潞安府。
清代,属潞安府,归山西省。
在民国时期,该地区最初隶属于冀宁道。到了民国8年,即1919年,它依然属于冀宁道,并且归属于山西省管辖。然而,在民国16年冀宁道被废除之后,该地区便直接隶属于山西省。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机构最初隶属于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其办公地点位于长治城。自民国30年秋季至民国38年9月,该机构历经变迁,先是受太岳行署第一专员公署领导,该公署位于沁县松交村,后又转归第二专员公署管辖,该公署设在晋城西周村。1939年7月,日寇攻占长子城,我抗日县政府果断将办公地点迁至本县西部山区,即现今石哲镇的张、李家庄,该地隶属于太岳区。1945年8月15日全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长子县人民委员会应运而生,其行政隶属山西省长治专员公署。到了1958年7月,长子县与屯留县合并,更名为屯长县,原长子县则被降格为长子镇。同年10月,屯长县被撤销,其区域并入长治市,长子镇成为区联社。1959年1月,长治市实施分治政策,屯长县得以恢复县级行政地位。1961年5月,屯长县再次与长子镇分开管理,长子县得以重建,继续归属于晋东南专区。1967年4月4日,长子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其领导权归属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到了1981年8月,长子县人民政府应运而生,其行政隶属关系为山西省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随后在1985年7月,市管县体制得以实施,晋东南地区被划分为长治和晋城两个市,长子县则成为长治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