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于4月1日发布消息,记者魏永平与通讯员李锋报道,近期在山西省长治市举行的水利工作会议上,对2017年全市水利工作的整体规划与关键任务进行了明确。2017年,长治市将全面执行中央关于新阶段水利工作的指导方针,致力于填补和强化水利建设的不足,努力优化水利发展的外部条件,增强水利体制和机制改革的突破能力,全力开拓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市的经济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持和保障。
2017年,长治市将重点强化“两大关键项目”的推进,全力实施“三项民生工程”,并对“四项水治理机制”进行深化改革与完善。
着力推进“两大关键工程”:首先,全力推进市域级的大型水网工程。持续优化省际大水网辛安和东山供水项目的协调机制。同时,全面加速县级行政区域的小型水网建设,确保年内9个县(市、区)各启动一项核心工程。沁源永和水电站已达到竣工验收的标准。武乡东干线供水项目已顺利完成关河水库的取水口、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武乡广志与沁县西汤的新建水库主体工程已告完工,黎城南村和壶关红豆峡的水库建设亦在积极筹备中,力争尽快启动。同时,我们正全力推进重点河流的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浊漳河南源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计划在年内全面展开建设。城区内的“三河一渠”南护城河至五一桥段、长子县的岚水河、沁县的涅河等河道治理项目均已圆满完成年度建设目标,而平顺县的平顺河工程也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
全力推动“三项民生工程”的落实:首先,稳步实施农村饮用水质量提升项目;特别关注沁源这一个整体脱贫县,以及壶关、平顺、武乡、沁县、黎城这五个县区的291个整体脱贫村,确保这些村庄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对市级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与环保部门紧密协作,确保千吨万人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地得到明确划分并得到有效保护,构建起从水源地到用户水龙头全过程的饮水安全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平顺县,推动1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并建设一个山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在武乡县,推动1.3万亩的农田灌溉工程的建设。持续推动屯留、长子、襄垣、沁县四个县新增粮食产能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时,全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确保潞城、屯留等六个县市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顺利验收,并继续推进壶关县桥后沟清洁小流域的续建工程。此举旨在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热情,力争在年内完成45万亩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旨在全面吸纳已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参与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确保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中,最大程度地雇佣当地贫困劳动力,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劳务所得。
改革并完善“四项水治理机制”:首先,全面实施河长制。基于全市97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河流的名录编制和河长指派工作已全面完成,计划在6月底前制定并发布市、县两级河长制实施计划长子县年重点工程名单,9月底前构建考核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年底前全面推行河长制。依据市委和市政府对“五道五治”战略深入实施和扩大实施范围的指导,我们着重对五道沿线河流和水域的非法建筑、非法采砂、非法设障行为进行整治,同时清理垃圾、疏通河道,致力于构建“堤坝稳固、水质清澈、河岸绿化”的流域生态环境。此外,还要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用水总量和效率管理,同时加强水功能区纳污限制长子县年重点工程名单,确保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20万立方米以内,全市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至0.55,万元GDP用水量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降幅均实现了2.8%。对《长治市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调研进行深化,对其内容进行优化,并确保《条例》颁布后,积极开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同时,严格执行防汛抗旱减灾的相关制度。严格实施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洪防汛措施,鉴于市县两级政府换届导致的人事调整,及时对防洪抗旱的指挥体系进行优化和补充,全方位加强风险点的排查与整治、预案的制定与演练、汛情的监测与预报、防汛物资的储备以及抢险队伍的建设,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同时,针对旱情和农业生产需求,全力推进灌溉保障和生产稳定工作。四是构建健全的水利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我们主动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力求获得融资方面的支持。同时,我们正积极营造有利条件,推广实施PPP模式,旨在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到水利领域,力求打造一个由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多元化的水利投资融资体系。综合规划并推动农业水价改革以及农村水权制度改革,在长子县先行实施试点项目,构建适应长治市实际情况的农村水利改革的管理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