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长子县属于上党区吗 潞州名称来历大揭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竟藏这些秘密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一)名称来历:

“潞州”是长治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它经历了唐宋元明时期,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潞”是古代的水名,也就是如今山西的浊漳河 。古籍中有多处对其进行了记载 。在清代陈昌治刻本的《说文解字》【卷十一】【水部】中,记载了“潞”:“它是冀州的浸泽,上党有潞县 。从水,路声 。”在清代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记载:“如今山西潞安府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旧潞城,汉代的县大概治于此 。”春秋宣十五年,晋师灭掉赤狄潞氏,把潞子婴皃带回去。前志记载,潞县是过去潞子国的所在地。按照记载,潞国因水得名。据《元和志》卷15记载,州得名是因为潞子之国。“州”字在古代是行政区划单位。“州”字由“川”和“丶”组成,“川”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比如黄河、长江、淮河等;“丶”字音义同“主”,意思是“入住”“进驻”。“川”与“丶”联合起来,有两种表示。一种是“住到河边”,也就是在河边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另一种是“住在水中”,即在平地和洼地上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潞州这个地名开始设置于北周宣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78年,它是依据境内的潞水,也就是如今的浊漳河来命名的。

(二)历史沿革:

北周宣政元年是公元578年,这一年分上党郡设置了潞州,潞州这个名称从此时开始出现,此地隶属于潞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也就是583年,进行了行政区域变革,将郡改为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即607年,又再次更改,把州恢复为郡,并且郡的治所迁移到如今长治市内 。

唐时这里是潞州,隶属于河东道,它管辖着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铜堤、乡县、襄垣、涉县。

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潞州为隆德,不久即改为隆德府。

金称潞州。

元初的时候又重新称为隆德府,在太宗三年(1231)停止使用府名,依旧称作潞州,隶属于晋宁路、河东山西道政廉访司,属于“中书省” 。

明嘉靖八年二月,也就是1529年,潞州被升为潞安府,其治所位于长治县,也就是如今的山西省长治市。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山西省调整长治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8〕87号),城区、郊区被撤销,二者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潞州区的行政区域以原城区和原郊区的行政区域为准,潞州区人民政府驻太行东街街道太行东街66号。同年11月23日,长治市潞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三)地域文化:

潞州是诗书之乡,属于人文文化范畴。这里有壮美的山,有秀丽的水。有着古老的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这吸引了无数文人,他们有的创作文章长治长子县属于上党区吗,有的创作诗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骈文绝句,还有诸多文章佳作。山川河流因诗家而被赋予特别意义,诗家因山川河流而声名远播,《潞安诗抄》为潞州增添了一抹光彩 。

一提起《潞安诗抄》,我们就不得不提起程旭清先生,程旭清先生的家族是明清两代上党地区的名门望族,这个家族世代官宦,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且承续了三百年,在长治,这样显赫的家族只有栗家和暴家能够与之比拟。《潞安诗钞》是一部汇集潞安当地乡土诗人的诗集,这里面的诗人数量众多,跨越的年代漫长,堪称长治之最,它开创了纯长治乡土诗人群体诗集的先河,是研究上党文化历史以及地方文化、诗词、文学、史志、民俗、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部重要巨著。《潞安诗钞》里有大量诗篇描写了雄山、五龙山和佛耳山,当然也有关于陶清河的描写。若抽掉有关三座山一条河的全部诗篇,《潞安诗钞》会残缺,不再完整。山川河流因诗家而存在,诗家因山川河流而流传,这本就是相得益彰的风雅荟萃。《潞安诗抄》有两次刻本,一次是道光己亥年(1839 年)新刻,一次是民国癸亥年(1923 年)补刻,由清人程之玿汇辑,常煜纂订。这本书跨越了明清两代,收录了400多年间328位诗人的共2407首诗作。作者全部是长治本土诗人,其中有明沈王及后裔近二十人,进士举人上百人,还有布衣百工、侠客隐者、仙鬼释道。可以说这本书搜罗宏富,包罗万象。它最大的特色是以诗存人,以人存诗,书中诗人均附有传记,其不仅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可助其观人论世,则潞之诗既谓潞之史。”这是一本兼具文学性与人物志特点的鸿篇巨制,在日军侵占长治后失传了。几代长治人都渴望一睹其真容,然而最终只能看到书名。程之玿的后人从长治程氏族谱《乘余录》中知晓了这部诗集,此后从未放弃寻找这本书,最终三次前往台岛故宫博物院影印回此书。经过中华书局三年多的整理、补缺工作,最终整理成一套8册完整的稀世珍本。5月24日,长治市文联、作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几代长治人期盼的《潞安诗钞》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长治旭源家居城经理程旭清先生历经数年多方寻求自费影印出版 ,《潞安诗钞》失而复得 ,有人为《潞安诗抄》编校出版付出辛勤汗水 !

潞州溪涧众多,流向各不相同,大多数都汇入浊漳河,浊漳河穿越多个县区,然后东下太行,漳河是天脊上的河流,历经所有王朝兴衰,从远古一直流淌至今,它与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 。 这是明代诗人谢榛的诗句:“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

漳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的支流,古称衡漳、衡水,衡的意思是横,指古代漳河迁徙无常,散漫而不可制约,公元8年(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此后因黄河南徙,被纳入海河水系。上游由两河合一,一条是清漳河,另一条是浊漳河,它们都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为漳卫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个县市区,长度约400余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

清漳河有两个源头,分别是东源和西源。东源又分为北河和南河。北河还有其他名字,叫西寨河、张翼河,它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山海经》记载:“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经》记载:“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南河也有别的称呼,叫梁余河,也叫梁榆河,它发源于山西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梁余(梁榆)在春秋时是晋余子养邑,到了秦代被称作阏与邑,卢谌《征艰赋》中“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郡”所描述的就是这一带地方,赵奢击败秦军与阏与的战役也发生在这里,北河和西河在和顺县城东汇合后成为清漳河东源 。

浊漳河南源还有个名字叫潞水,它处在长子县发鸠山。发鸠山是有名神话故事“精卫填海”里的西山,还是神话人物共工撞的“不周山”。《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浊漳河西源又被称作铜鞮水,它发源于山西沁县漳源村附近 。漳源村原来的名字叫六口,宋太宗“下河东”的时候,开辟太行道曾经路过这里,觉得这个名字对行军不利,就改成了“交口”,后来因为这里是浊漳河的一个源头,所以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清代吴琠写了一首《漳河源头》的诗,诗中写道:“漳河源头在哪里寻找呢?古老的石碑、残破的别墅,在碧云深处。一条小溪瀑布翠绿,清澈如同甜酒。水流奔腾万里,声势如同骏马奔跑。旅途中没有尘土,朝着帝国前行。家乡的山上有条小路,可以到达灵岑。带来一起欣赏登临的事情,谁能理解当年老子的心思呢?”

漳河原本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便是漳河,后来黄河南移,漳河与黄河分离,加入了海河水系,成为海河中一大支流,历史上它的变迁较为复杂,其变动最南能抵达安阳河,最北可到达滏阳河及其前身衡水,长芦或葫芦河所能迁徙的路线,其变动顶点在出山后邺镇(古邺都)之西,也就是三台口 。

潞州是名产之乡 毛主席曾说此地“有鱼有肉” 实际上就是物产丰饶 中国四大名绸之一的潞绸曾经“衣天下”“遍宇内” 民谚又曰“上党潞酒 天下少有” “一熟天下贱”的潞麻 潞墨光华名闻遐迩 “万里荫城”的美誉飘洋过海…

潞绸

潞绸是山西丝绸业处于鼎盛阶段时的代表,它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获此名称,在历史上曾与杭锻、蜀锦一同声名远扬,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丝织品。自隋朝起,潞绸便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从《隋书》记载“上党,人多种农桑……”可知,它享有“南淞江,北潞州,衣天下”的历史美谈。由此可见,蚕桑生产在长治等地兴盛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并且在当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力。丝绸之路是西方了解丝绸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通道,据《山西通志》记载,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经在“丝绸之路”上通行了,而且山西人还在西域诸国(阿拉伯地区)传授缫丝织绸技术,这表明山西当时的缫丝、织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了。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子沈王朱模前往潞安府就藩,之后他在山西设立织染局,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潞绸在潞州形成了庞大的织造规模,潞绸是当时山西省进贡的主要产品,也是赋税的大宗来源,潞绸盛极一时,作为皇室贡品,它代表了明清时期山西乃至全国纺织技术的较高水平。明万历年间,潞绸发展至鼎盛阶段,当时“士庶皆得为衣”,潞绸作为普通百姓的饰品,充分融入民间。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长治有织机13000台,数千家登机鸣杼,“潞绸”声名远扬,与“杭缎”“蜀锦”齐名。清代同样是潞绸长足发展的时期,据史书记载,长治每年生产丝绸达3000匹。

潞绸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多种花色,规格分为大绸和小绸两种,传统潞绸手感厚实,结实耐用,出土实物的组织结构都是三枚斜纹地和纬六枚斜纹提花,还辅以刺绣、手绘等工艺,2014年潞绸手工织造技艺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腐朽的封建政权和官僚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朝廷还横征暴敛,再加上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广大机户不堪其苦,愤怒地“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哭奔逃,携其赔累账簿,欲赴京陈告,艰于路费,中道而阻”,最终导致潞绸行业一蹶不振。光绪八年,中丞张之洞专折奏请,长治停止了额供之例,从此潞绸便销声匿迹了。

潞酒

潞酒是山西省传统的名酒,它因为产于潞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所以得名,它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山西通志》中有“酒之美者”以及“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述,由此可以看出,潞酒和汾酒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驰名四海了。

相传在唐景龙元年即707年,唐玄宗李隆基担任潞州别驾,当时潞州一带连年丰收,百姓生活安定,潞州各县的酿酒业十分发达,有将近五十座烧酒坊。唐玄宗即位后,将潞州视为自己的发迹之地,在开元十一年到二十年也就是723-732年这9年间,先后登上太行山来到潞州,目的是“宴父老” 。当地官员把潞酒当作贡品呈到筵席上,有诗描绘当时酒宴的热闹情景:“宫里府外灯连着彩,街头巷尾笙伴着歌。夜将尽霜出现回家的人少,路上相遇喝醉的人多。”他两次免除潞州租税,一共8年,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饮酒之风盛行,大小酒坊发展到将近百座。“一壶潞酒半里飘香,入口绵绵让人永远难忘” 。潞酒有着透明清香的特点,它绵软味长,颇为著名。宋朝徽宗年间时,潞酒在太行山一带进行销售,潞州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潞酒生产的集散中心。向北经过东阳关可到达冀(河北),向南经过天井关能抵达豫(河南),向东经过小南天可到鲁(山东),向西走出冀城能到达晋南,曾有赞诗写道“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由此可见,潞酒在晋、冀、鲁、豫等省份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潞酒持续不断地运往京都汴梁,也就是如今的开封。到了明末清初,潞酒甚至远销至四川涪州,即现在的重庆市涪陵区。所以民谚说:“上党潞酒,天下少有。”潞州是历史上著名的酿酒之地。元代宋伯仁所著的《酒小史》中有“潞州有珍珠红酒”的记录 。清代的《清两般秋雨庵》提到,除了某些酒之外,不得不推举山西的汾酒、潞酒,然而它们禀性刚烈,体质弱的人饮用后会感到不适,所以南方人不崇尚它们 。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里有关于“山西潞安酒”的记载 。《山西通志》记载有“酒之美者”“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 。

潞酒采用潞州当地优质高粱作为原料,选用优质大麦、小红豆制作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其工艺包括地缸分离,进行适温发酵,采用清蒸续渣,经过分段接酒,再贮存老熟,最后勾兑出厂等一系列精酿过程。在操作时要把握“稳、准、细、净、冷、热、潮、燥”等要诀,历经近30年的实践以及不断改进,该酒的质量和产量均达到很高水平。潞酒无色透明,清香醇正,绵软醇厚,余香较长,其最独特之处在于有浓厚的梨花香气,此酒系清香型大曲酒,酒度有60度、57度、53度、5l度几种规格,注册商标为“上党门”“潞”牌,瓶型有圆柱形无色玻璃瓶以及不同造型陶瓷瓶等,容量有500毫升、250毫升、125毫升等规格。

潞麻

潞麻也被称作大麻,它产自晋东南城区的上党盆地。在春秋战国时期,韩国于此处设置了上党郡。北周宣政元年,也就是578年,上党郡被废除,之后改设为潞州,潞麻正是由此而得名。

潞州名称来历_潞州历史沿革_长治长子县属于上党区吗

潞麻原本是野生植物,到了夏代,人类对麻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始剥麻皮,将麻皮合股制成绳子,用于生产和生活。随后,又用麻皮织布做衣服,用来代替兽皮。当时人类只是利用自然生长的麻,经过数百年的生产实践,古上党人民对麻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逐渐掌握了麻皮的生长规律和性质,从过去的自然生产,渐渐开始大批引入田间种植。后来,为了提高麻皮的产量,为了提高麻皮的质量,又逐步总结出一套种植的方法,又逐步总结出一套沤制的方法,又逐步总结出一套晾晒的方法,又逐步总结出一套剥取的方法,使潞麻的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使潞麻的利用发展到一定规模。据《潞安府志》记载:当地农民“勤于从事农织之事,当地桑树柘树较少,但是麻苎丰富”。早在唐朝前后,潞麻生产在东方已位居首位,潞麻行销到全国各地,被誉为“一熟天下价格低廉”。

潞墨

潞墨历史久远,和多位历史名人相关,进而增添了潞墨的历史厚重感与神秘色彩。隋唐时期,制墨受到重视,政府设立官办工厂,产地主要是潞州。宋代学者苏易在所著《文房四谱》中记载,上党松心所制的墨尤为优良,突之末的为上品。唐明皇李隆基担任潞州别驾时,精心研制潞墨。相传,唐玄宗御案上的墨名为龙香剂。一日,看见墨上有个小道士像苍蝇一样爬行。上面的人呵斥他。他立即呼喊“万岁”,说:“臣是即墨的精灵——黑松使者。凡是世上有文才的人,他们的墨上都有龙宾十二。”上面的人认为这很神奇,于是把它分赐给掌管文书的官员。明代学者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李隆基用芙蓉花汁调粉,制作御墨,称为“龙香剂”,历代宫廷御墨都称作“龙香墨”。其登基之后,特意将潞州生产的松烟墨当作赐品,用来奖赏文士墨客,唐代的时候,潞墨有着“千金易得、一墨难求”的美好声誉,唐代诗仙李白得到地方官吏张司马赠送的潞墨后,马上挥毫泼墨,写下名篇《酬张司马赠墨》,对潞墨加以盛赞,潞墨的历史已经超过千年,经历过兴起、衰落、失传 。潞墨传承人李云步,潜心研究,多年学习,挖掘传统文化,依照古法,经过无数次研制,最终让潞墨再次出现在世间 。

荫城铁托

荫城镇位于长治县雄山脚下,在历史上,这里生产的铁货远销俄罗斯、日本、朝鲜、尼泊尔、不丹等十多个国家,因此有“万里荫城”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荫城镇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启简单的铁业生产,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其进入鼎盛阶段。荫城镇生产的铁货种类繁多,从各种兵器到生产生活用具,多达197大类,总计2000多个品种。当时,以荫城镇为中心,其周围上百个村庄,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铁炉,家家户户都从事打铁工作,铁炉作坊分布广泛,星罗棋布,风箱声、锤击声日夜不停。镇内长久居住着九大客商,分别是关东客、口外客、西府客、西南客、两广客、京客、山东客、河南客、上府客,各地客商在荫城镇开设了60多家铁器栈铺,荫城人在全国开设了30多家铁货店铺,荫城街有上百个留人店、旅馆,镇中的一条街至今还叫馆街 。当时口外铁货运输主要依靠骆驼驮运,所以“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骆驼送货到口外,黄金白银滚滚来”这样的歌谣至今仍在流传 。铁货年交易额最高的时候达到一千多万两白银,因而有“日进斗金”的说法 。荫城铁货不但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并且品质优良,工艺精湛 。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国内现存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绝大多数都在山西。在山西省内,这些古建筑大多聚集在一处。这便是令人惊叹的潞州地区。

上党门

上党门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它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时间约为公元581年至600年,其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隋代上党郡单指如今的长治,“上党”一词指的是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释名》中解释称,“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上党门的门楼海拔1500米,非常雄伟壮观。登上门楼向远处眺望,上党古城的景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水都能全部收入眼底。唐朝景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7年,唐玄宗李隆基担任潞州别驾的时候,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是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之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还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成为皇帝之后,又再次回到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规模南下,攻陷了隆德(如今的长治市),上党门在战火中被毁坏。现存的上党门是明代重新建造的。上党门坐北朝南,位置较高,地势突出。门是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个叫“风驰”,一个叫“云动”。这意味着建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到天空之外。两楼台基高耸、平行排列,相互映衬 。楼很高,门很低,二者高低错落,主从分明,充分展现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具民族风格。上党门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曾多次得到维修与彩画。

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是明代府衙殿宇古建筑,它位于长治市内西南,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该府衙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元泰定二年(1325年)毁于兵火,之后重建了公廨厅堂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了上党门门庭,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建了右侧钟楼。成化七年,也就是1471年,增建了左侧鼓楼。弘治三年,即1490年,进行了重修。1932年又一次重修,它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高耸起,主从关系分明,排列得错落有致 。大门面宽有三间,进深为四椽,明间开有门,两次间用青砖砌筑成扇面墙,是单檐悬山顶 。钟鼓二楼用青砖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面修筑阁楼,阁楼广深三间,是重檐歇山顶 。东侧的钟楼名为风驰,西侧的鼓楼名为云动,以此来表示高耸入云的意思 。钟鼓楼的斗栱紧密细致,脊兽华丽,与门庭高低错落,相互辉映 。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古建筑。

潞州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处在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它坐北向南,是一进三院的布局,前面设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的长度为408米,三院占地面积是6850平方米。中轴线主要存在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等建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传统庙会日,主要用于祭祀城隍神 。

一年四季都有众多名家书画在此展出,献亭有两只大铜香炉,其花纹斑斓,铸造精美,世间罕见,中院大殿高大宽敞,四壁绘画清秀生动,中间是近几年新塑的炎帝坐像,形象逼真,高大威武,庙的后院是城隍爷的宫殿,正殿塑有彩色城隍像,还有城隍奶奶,以及城隍爷的部属塑像。塑像身形高大,整体布局十分合理,国内现存的府、县两级城隍庙内都没有这样的。如今,城隍庙已然成为长治的一处景致。每当有国内外尊贵的客人前来,都会到这里游览一番,借此大饱眼福。

2001年06月25日,潞安府城隍庙是元至清代的古建筑,它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潞州处在太行之脊,地势较高且设有险阻,形势非常险要,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清代严遂成所作《三垂冈》一诗,仅有短短五十六字,所写的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多的五代时期的一次典型战役,写出了李克用父子气盖万夫的英雄风貌。

三垂冈之战让李存勖最终占据上党,将三晋大地当作稳固后方,进而挥兵南下太行,在中原地区角逐。这场战役是长途奔袭,靠隐蔽奇袭获胜。毛泽东一生用兵出神入化,奇谋妙计远超古人。他广泛阅读古代典籍,对三垂冈之战的史事了如指掌。他挥笔写下《三垂冈》诗,表明他对这次奇战颇为赞赏。这也体现了潞州的军事地位。

潞州是中国神话的故乡,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地区,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地区,女娲补天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地区,后羿射日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地区,许多与炎帝神农有关的地名与遗址在这个地区,密集的祭祀炎帝陵庙碑碣在这个地区,炎帝神农传说也在这个地区,这些证明了这个地区是炎帝神农文化的密集区,见证了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久远和深厚。

(四)历史故事

1、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山东豪杰秦琼在济南府当差,他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在店中染病,所带的盘费都已耗尽长治长子县属于上党区吗,无奈之下,他牵着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把黄膘马拴在了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闻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就听说单雄信是好汉,只是当下穷困潦倒,碍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来自济南,便请他到府上吃茶,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得知他和叔宝是朋友,于是立刻写了一封信,托付他人转交给叔宝,还支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另外又给了程仪三两,这三两不在马价之内,并且还拿了两匹潞绸赠送给他 。

秦叔宝瞒住了单雄信,在潞州酒楼上遇到了另一位好汉王伯当,伯当把此事告知了单雄信,致使雄信四处找寻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于相识,单雄信热情招待,让叔宝在二贤庄安心调养了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给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还赠送了潞绸和重金,自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后,二人在推翻隋朝的农民起义里,齐心协力,为起义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

秦琼听闻单雄信被擒,便飞马来救。当他赶到时,单雄信的头已落地。秦琼抱住单雄信的头,悲痛万分,跪地不起。后来,秦琼将单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并建造了一所祠堂,命名为“报恩祠”,以此来报答在潞州受到的知遇之恩 。

2、潞州:李隆基发迹之地

李隆基与长治的渊源起始于公元708年(景龙元年)四月,那时22岁的李隆基拥有临淄王的封爵以及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他担任潞州(即如今的长治)别驾(等同于行政副手),自此开启了在长治近三年的生活。实际上身为皇族,到地方去任职等同于被贬,那时和李隆基一同离开京城前往地方的,还有他的两个兄弟李隆范与李隆业,李隆范前往陇州(如今的陕西陇县)担任别驾,李隆业前往陈州(如今的河南淮阳)担任别驾。但李隆基并没有灰心丧气,在潞州的时候,他从多个方面招揽人才,积蓄自身力量,这显示出他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他返京后的得力助手王毛仲、李宜德就是在潞州发现并培养起来的。据记载,李隆基在潞州“有良好的政绩,善于与下属相处,礼遇士大夫,爱护百姓”。理政之余 ,李隆基修造了一所府第 ,府内建有“德风亭” ,其旧址在如今长治市府上街 ,该名称取意于《论语》中“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据记载,民国时“德风亭”仍有保留,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毁于战火。如今,“德风亭”旧址已成为长治繁华商业区。或许旧址旁的“德风宾馆”,能让人们遥想当年李隆基与潞州名士、幕僚在此赏景赋诗、评论国事的情景。

李隆基前往潞州,这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新的里程碑。在潞州生活了将近三年后,李隆基返回长安。此后,他以皇侄的身份发起起事,诛杀了韦后及其党羽,拥立了自己的父亲睿宗,还为自己成为皇帝打通了道路。三年后,李隆基顺顺利利地登上皇位,开创了与“贞观之治”同样出名的“开元之治”。李隆基成为皇帝后,对自己发迹的潞州一直难以忘怀,他先后三次返回潞州,为当地百姓免除赋税,还赏赐财物,潞州百姓因此对他感恩戴德,他们修建了多处玄宗庙来表达感谢与敬仰,直至如今长治的一些村庄仍有玄宗庙留存 。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