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2月6日4+7项目开标以来,转眼间已走过八个春秋,期间共组织了十轮国家集中采购以及多次地方性集中采购。在这些采购活动中,仅国家层面的集采就为医保基金累计节省了高达4400亿元的资金,其中超过3600亿元被用于支持谈判药品的使用,从而实现了医药市场的优化升级。
其中,受集采影响最大的是制药企业。
[id_570499327]
[id_270296238]
集中采购导致价格大幅下降,这给药品企业的销售成本带来了巨大压力,官方要求医院完成药品销售量,药品企业已经无需也不具备进行促销的条件。销售费用比例的急剧下降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wind数据显示,在集采政策实施之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比率持续上升;而集采政策实施之后,这一比率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17.07%降至2024年的13.33%,累计降幅达到了3.74个百分点。
制药企业为绕过集中采购政策而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众多企业选择了向创新领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对研发的投入持续增加,导致研发费用率(即研发费用与同期营业收入的比率)逐年攀升,从2018年的2.56%增至2024年的5.02%,六年时间增长了2.46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请参考下附图表。)
销售费用规模较大药企的销售费用率下降尤为明显。
相较于2017年集采前的年份,2024年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率降幅最为显著,达到了20个百分点;紧随其后的是华润三九,其费用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
白云山、健康元紧随其后,分别下降了13个、12个百分点;
科伦药业、丽珠集团以及复星医药的销售费用率均实现了超过10个百分点的降幅,具体来看,科伦药业降幅为11个百分点,丽珠集团和复星医药的降幅均为11个和10个百分点。(详情请参考下附图表。)
02
研发费用率:上升
集采政策促使传统制药行业转向创新,恒瑞、翰森以及石药等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并且其研发投入比例显著提高,成为上市药企中的佼佼者。
恒瑞的研发投入比例,自集采政策实施之初的2018年起,已从15.3%攀升至2024年的29.4%,在短短6年间增长了14.1个百分点。
翰森的研发投入比例从2018年的11.4%攀升至2024年的22%,在6年间增长了10.6个百分点。
石药集团的研发投入占比自2018年的9.6%上升至2024年的21.9%,在6年间提升了12.3个百分点。需注意的是,这里的研发费用率是指研发费用与公司制剂销售收入之比,而非公司总营收的比例,鉴于石药在批发及原料药领域的业务规模庞大。(具体数据可参考下方的图表。)
03
处方外流:提速
集采降价缩小了药品促销的余地,同时医院实施零差率政策,导致医生和医院丧失了控制处方外流的能力和需求,再加上双通道政策以及DTP药房迅猛的发展,医院处方正持续流向院外零售药店。
公立医院在医药终端市场规模中的药品采购份额,自2018年集采启动时的67.4%降至2024年的59.9%,这一比例在6年间减少了7.5个百分点。
2018年时,零售药店药品销售所占比重为22.9%,而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30.7%,较2018年增长了7.8个百分点。(详情请参阅下附图表。)
04
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提高行业集中度一直是行业努力的方向,也是医改的焦点之一。
2019年12月,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发布的《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指出,旨在通过集中采购,培育出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迅速构建起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型企业作为辅助的药品生产和流通新格局。
除了第六批国家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之外,国家组织进行的集中采购活动所针对的均为化学成分的仿制药。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化学仿制药企业中的前100强在整体化学药市场规模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0%。然而,截至2023年9月,这一比例已降至56%,五年间下降了4个百分点。
2018年的占比为21%,而到了2023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22%,在五年间仅增长了1个百分点,变化幅度并不显著。
集采规则的持续优化将带来这一格局的转变,据《关于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所述,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需求量可以具体到特定药品品牌,此外,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采所采用的“医疗机构认可度”这一指标,对于拥有品牌产品的企业来说具有优势,进而有助于提升行业的集中度。(详情请见附图。)
集采改革对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随着集采范围的持续扩大——包括横向的价格联动以及纵向的“三进”措施——其影响力也将持续增强。在今年的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环境,并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