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印度发布“印度制造”计划以来,苹果公司表现尤为突出,它认为凭借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能够迅速模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从而降低自身成本。但遗憾的是,代工厂纬创和富士康相继宣布撤离,最终苹果的期望化为泡影。
近期,富士康正式对外公布富士康要求中国员工从印度撤离,其将不再参与印度的芯片制造项目。这一决定反映出富士康要求中国员工从印度撤离,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公司对印度的信誉状况产生了疑虑,并最终做出了退出选择。此举亦表明,在印度复制其在中国的市场成就可能性极低。
富士康作为苹果的指定代工企业,自iPhone问世以来,始终占据着苹果最大代工厂的地位。苹果对富士康的影响力巨大,促使富士康在苹果的推动下前往印度设立工厂。然而,在印度设厂之后,富士康却遭遇了诸多挑战。
印度工人的教育水平有限,且工作热情不足,这一状况使得他们的作业质量和效率普遍偏低;去年年底,有关印度生产的iPhone良率仅为五成的消息传出;此外,印度工厂在加班方面面临困难,这使得它们难以像中国工厂那样具备灵活的产能;苹果公司每年第四季度的iPhone产量较其他三个季度高出约四成至六成。
诸多因素使得富士康在印度历经数年发展,员工规模仅维持在1.7万人左右。相较之下,郑州富士康仅用两年便完成投产并拥有超过30万员工,为苹果贡献了七成iPhone产量。这一对比充分展现了我国制造业的高效。
这些挑战并非促使富士康退出印度市场的根本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印度频繁上演一种未成熟便扼杀的做法,长期以来,印度对外资企业常常以税务问题为借口实施高额罚款,这一做法迫使诺基亚、福特等企业纷纷离开印度市场。
今年,印度塔塔财团对纬创的强行并购,让富士康直接感受到了威胁。纬创正是在苹果公司的推动下进入印度市场,经过数年发展,员工数量才达到一万人。这样一个规模的工厂,却成为了印度财团的觊觎目标,最终不得不出售。而在此之前,纬创在中国大陆的工厂拥有八万员工,却始终掌握着主导权。这种巧取豪夺的手段,让富士康担忧自己一旦在印度扩大规模,也可能遭遇同样的命运,因此最终选择了退出。
实际上,印度早已被欧美媒体戏称为外资的墓地,原因在于印度频繁地吸纳外资企业,并对其进行处置。近两年来,除了纬创等企业遭受印度政府的干预,中国的手机品牌也因税务问题遭到罚款,其中一家中国手机企业更是被罚没高达48亿元人民币,可以说,这家企业在印度的盈利几乎被印度一次性剥夺殆尽。
印度的这一举措使其再次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媒体进而向有意在印度投资的企业发出警示:“在印度赚的钱,就在印度花,切勿企图将一分钱带回家。”伴随着富士康、纬创等企业的撤离,印度已出现了一波外资企业的撤退浪潮。据悉,自去年以来,印度已有超过1700家外资企业注销,注册总数达到5000多家。由此可见,印度此次确实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外资企业大量退出,导致2022年印度出口额大幅下降;贸易逆差更是达到了2700亿美元的峰值,创下了新高;失去外资企业的支持,印度制造业的提升变得异常困难;同时,印度也难以构建起自己的产业链;最终,印度制造沦为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