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其灵活的签证规定,曼谷被誉为“理想”的会议举办地。图源:Oleh Slobodeniuk/iStock via Getty
国际会议被视为科研领域的重要支柱,它们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搭建了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构建合作桥梁以及增进彼此了解的平台。然而,美国签证及边境管控政策的收紧已导致部分会议选择将举办地迁移至他国。那么,目前举办科学会议的最佳场所究竟在何方?拥有更多主办国的多样性是否会对科学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史学者吉尔特·索姆森指出,当前国际会议的举办地主要集中在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23年,他与他人共同完成了一篇论文,旨在探讨国际会议在科学认知与交流方面的历史作用。索姆森强调,这些会议的举办地点实际上映射出了人们对世界秩序的一种看法。
菲律宾马尼拉德拉萨大学的哲学家黑兹尔·比亚纳指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最近实施的政策使得非美国公民进入该国变得尤为艰难,同时禁止了12个国家的公民入境。即便在特朗普政策实施之前,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民众想要获得前往美国参加会议的签证也相当不易。她感慨道:“这已经是我们面临多年的难题。”Arton Capital这家全球知名的金融咨询机构,其“友好国家排名”依据各国护照免签或入境条件之简便程度对各国进行分级。在美国的排名中,位居第81位,几乎触及了榜单的最低端。比亚纳表示:“我认识不少曾遭遇签证难题的人。”
研究人员表示,美国现行的政策背景促使会议的策划者对举办地的选择进行深入考量,这既为提升会议的普及性创造了条件,也可能对科学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索姆森提到,当前会议普遍受到西方及欧洲文化传统的影响。若能将会议举办地拓展至更多样化的区域,将吸引更多科学家加入,进而通过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科学领域本身也将得到促进。
地点,地点,地点
理想的会议举办场所究竟在何方?自美国政策趋于紧缩,诸多会议已转至加拿大举行。以国际比较认知会议为例,其明年将选址蒙特利尔。然而,加拿大的入境管控同样颇为严格;在“友好国家排名”中,它仅略高于美国一位。
研究人员推荐的会议举办地涵盖泰国与印度尼西亚,这两国分别位列第38和第50位,这一排名得益于它们较为宽松的签证政策。两国均实行“落地签”制度,使得众多人士得以免除繁琐的签证申请手续。比亚纳更是将曼谷誉为“真正包容性会议的理想举办场所”。
她指出,布达佩斯作为北美和东南亚以外的地区,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得益于其较低的消费水平。在“友好国家排名”中,匈牙利排名第53位。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有一条灯火璀璨、人来人往的繁华步行街。这座城市或许可以成为欧洲会议的理想举办地,因其既具吸引力又费用合理。图源:Alexander Spatari摄。
签证并非唯一考量因素
夏洛特·比格,巴黎亚历山大·柯瓦雷中心的科学史学家,同时也是2023年会议历史论文的合著者,她强调,言论自由同样不可或缺。
卡拉·汉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全球卫生研究员,同样指出,在挑选会议举办地时,必须将“人权问题”纳入考量。她所领导的国际卫生经济学协会,正致力于将会议安排在同性恋等行为不受法律禁止的地区。
依据EqualDex数据库中收录的LGBTQ+权益相关法律法规及公众观点数据,泰国在言论自由及入境政策方面均表现不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尼西亚及匈牙利对于性少数和性别少数群体(LGBTQ+)的政治氛围并不友好。
研究团队指出,关键评估要素涵盖:目的地交通的便捷程度(例如,是否存在多国直航)、会议场所的配备情况(比如,会展中心的可用性),以及为科研人员提供的交流游览活动选择。
疫情后的会议模式
疫情过后,网络会议和融合型会议变得普遍。这样的变化让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能够更便捷地加入会议,然而,这并没有完全取代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性。索姆森指出:“网络沟通的成效和建立的关系相对较弱。”他还提到,技术故障可能会影响网络会议的进行,而且人们也较难保持专注。“即便只是离开职场,去融入一个外部的群体,这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比格以往参与过那些运作顺畅的网络会议,然而她强调,线下会议中伴随的社交环节对于会议的成功“极其关键”,这种社交体验是线上会议所无法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