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汉大学校内医学生参与航班救援的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公众纷纷对学生的英勇行为表示赞赏,另一方面,质疑的声音也持续不断,整体舆论呈现出明显的正反两极分化现象。
航班救人义举
7月19日,武汉至新疆的航班上,一位旅客突然感到身体不适。202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孙毅杰迅速上前,与机组人员共同协作。他首先对患者进行了身体检查,随后要求机组提供医疗设备,整个过程中,乘务员给予了积极配合,急救措施执行得井然有序,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武汉大学对孙毅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医者的仁爱之心。更多精彩事件,可访问www.wngjzx.com。
引发网友质疑
文章一经发布,网友们的反应呈现出多样性。众多网友对孙毅杰的英勇行为表示赞赏,然而,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他们提出疑问:“你拥有行医资格吗?”还有人对责任归属表示担忧:“若你判断失误,患者该由谁负责?”以及“若不幸遭遇,又将如何应对?”这些疑问使得原本应当传递正能量的故事陷入了舆论的争议之中。
学生详述情况
面对外界疑问,涉事学生孙毅杰向媒体详细描述了事发当日的情形。他凭借急诊科的学习背景,在实施救助前对自身能力进行了评估。他表示自己并不后悔,亦无后顾之忧,整个急救过程井然有序,并未出现网友所担心的状况,其专业素养和冷静态度显而易见。
类似事件频发
有关施救者遭受负面舆论的报道并非首次见诸报端。仅两周前,湖南衡阳某医学院的一名男性教师对一名晕倒的女性进行了心肺复苏,却遭到网友的指责,被误解为“袭胸”,更有甚者质疑为何不找一名女性来进行按压。此类事件揭示了当前社会中部分人群在对待施救行为时存在的偏见和错误理解。
急救刻不容缓
实际上,在急救现场,时间尤为宝贵。在心脏骤停的宝贵四分钟内,根本无暇顾及施救者的性别,飞机上也来不及等待持证医生的到来。在这种紧迫的时刻,勇敢出手的人应当受到尊敬,而非无端受到质疑。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若因自愿进行紧急救助而使受助人遭受损害,救助者不承担任何民事责任。
呼吁理解赞扬
在生命攸关的时刻,专业能力构成了救援人员的信心基础,而挺身而出的行为则展现了他们的勇敢。我们应当为这种勇敢喝彩,用赞誉之词覆盖那些隐匿的质疑之声。若非如此,当类似的紧急情况再次发生,又有谁愿意挺身而出,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对于此类事件,公众应如何理性看待?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并请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