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家外》这部热门短剧,相信短剧爱好者们都很熟悉。近期,该剧的制作方——听花岛,情绪激动地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内容简洁明了,只有一句话:“我们的作品遭到了剽窃!”该文指出,短剧《歪出一片烟火人间》(以下简称《烟火人间》)在情节连贯性、编排顺序、镜头设计以及台词等方面与《家里家外》极为相似。南京烛影心光科技有限公司未获得我方授权,擅自抄袭我方版权作品《家里家外》并以此进行商业盈利。听花岛随即便展示了抄袭的对比图,并发布了律师声明。
行业内部高度相似,类似剧集接连不断推出,究竟何为雷同与抄袭的界限?侵权案件的诉讼流程又该如何展开?在7月7日,封面新闻与听花岛、短剧领域的从业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听花岛发布的剧情对比图
一个爆款短剧公开维权
律师:是否抄袭还需进一步判断
《家里家外》的表现堪称出色:流量突破十亿,众多推荐作品和奖项收入囊中,在短剧领域内享有盛誉,几乎无人不晓。然而,这部热门的年代短剧却卷入了维权风波。“那部剧完全是对《家里家外》的1:1抄袭。”花岛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
花岛发布的公告中展示了九张对比图像,文中指出,《烟火人间》与《家里家外》在摄影手法及若干台词编排上有着共通点。
仅凭公告内容,判断是否存在抄袭行为存在一定难度。四川毫达律师事务所的杨熙川律师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这些证据虽可作为初步侵权的参考依据,但要想确定抄袭,必须遵循“接触加实质性相似”的原则。《家里家外》于2025年3月发布,而《烟火人间》则是在同年6月才与观众见面,因此,《烟火人间》有可能接触到了《家里家外》的内容。
然而,这仅仅满足了“接触”这一条件,而要判断“实质性相似”,过程则更为繁复,必须从作品的题材、故事的框架、人物间的联系、角色的刻画、情节的排列、台词的编排以及镜头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比较。
四川瑞利恒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段伟亦指出,该出品方发布的证据是否足以证明对方涉嫌抄袭,最终还需司法机关作出判断。
自听花岛发布相关通告以来,《烟火人间》已被从各个平台撤除。记者连续多次尝试联系该剧的制作方——南京烛影心光科技有限公司,然而始终未能成功打通电话。
听花岛发布的剧情对比图
抄袭和维权之间的博弈
版权保护非一方之力可行
内容上判断是否抄袭,过程复杂且耗费巨大精力。从搜集前期证据比对,到进入法庭审理阶段,直至最终作出判决,这对那些追求快速决断的短剧制作来说,无疑是一场漫长而耗费时间与精力的挑战。
维权之路颇为艰辛,花岛方面不禁感慨万分,“尽管投入不菲,但我们定会坚持不懈地追究责任。”
一旦判定为抄袭行为,受罚者将遭遇何种惩处?段伟回应称,可能包括作品下架、公开道歉、赔偿损失等措施,甚至可能触犯著作权犯罪。此外,杨熙川还补充了其他可能的处罚:若是恶意盗版行为,则有可能被纳入“剑网行动”——即国家针对网络侵权盗版的专项打击行动——的打击名单之中。
胡玉羽,一位拥有超过十年影视创作经历的短剧导演,如此表示:“抄袭者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按照现行的判定准则、丰富的证据材料和资料对比,以及诉讼费用和时间成本,对中小型短剧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他进一步指出:“若是抄袭剧本,打起官司相对容易一些;但若是剧情雷同,那官司恐怕就没有尽头了。”
目前,听花岛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实施了针对侵权行为的防护措施。我们正与专业技术公司进行洽谈,探讨数字水印、技术加密等防护手段。
杨熙川就微短剧的版权保护进行了阐述,他提到需要进行版权登记,申请《作品登记证书》,同时保存拍摄合同、剧本创作过程中的稿件以及首次发布平台的公证书等相关证明文件。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可以向平台投诉要求下架盗版内容,在必要时还可发送律师函或直接提起诉讼。在技术防护方面,杨熙川提出的方案与听花岛保持一致。
然而,要促进版权行业的健康发展,仅依靠创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段伟提出,应当共同努力,构建行业自律规范和监管部门及平台方的监管体系。通过制度和体系层面的优化,可以减轻维权工作的难度和成本,同时增加侵权违法行为的代价。
短剧也有爆款逻辑
改编IP、借鉴桥段将影响原创能力
观看过那些短剧的人都会有所了解,故事中总有一位霸道的总裁会倾心于善良而貌美的女主角;经历重生后,她得以复仇成功;而那些自幼被错养在富家千金身份下的女子,回归故里却未能得到亲生父母的关爱;还有穿越到古代,凭借现代知识一路顺风顺水,最终赢得佳人归心……
情节高度雷同,在不同场合、时代背景以及演员阵容中,交替上演。这其中,亦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将小说改编成短剧,同一部作品有可能被不同的企业购买,制作方和编剧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尽管具体细节会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无疑会保持一致。编剧欢欢这样向记者透露。
听花岛方面对记者表示,获取知识产权授权属于常规的商业运营模式,而将其改编成剧本则各家各有特色,选择和侧重也有所不同。
短剧带来的愉悦感与网络小说极为相似,而将同一部网络小说改编为多部网络剧时,频繁出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情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某种类型的短剧走红,业界便会迅速效仿。导演潇扬表示,比如“萌娃听见全家心声”这样的剧情受到热捧,随之便会有其他短剧制作公司依据这一设定来编写剧本,而且由于短剧的拍摄和制作周期较短,短时间内涌现出类似的作品也就变得不再稀奇。
杨熙川指出,若只是模仿通用的故事模式,诸如穿越逆袭、豪门复仇等,只要不涉及抄袭,仅是主题或情节的相似,则不算作侵权行为。
近两年来,短剧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用户数量都实现了迅猛扩张。到了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总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这一数字首次超越了全年的电影票房总额。用户数量也突破了6亿,占到了网民总数的59.7%。然而,正如短剧导演胡玉羽所言,“尽管产量颇高,但内容匮乏,导致剧情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业内普遍认为,短剧追求的是迅速高效,若投入过多时间和资金进行原创制作,大多数公司难以承受。投资方更倾向于迅速获得回报,他们更偏爱那些能迅速爆红的剧情。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短剧制作人向记者透露:“我们都是顺应市场潮流,长期如此,原创能力自然会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