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融入催生了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和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等新学科领域,在传统理工科教育中崭露头角。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善假于物”,这些新兴学科正是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任捷教授,作为市政协委员和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副院长,认为这构成了一个关键的战略时机,他建议我们首先主动迎接并大力规划推进,随后再审慎地关注可能出现的伦理法理问题,并确保价值观念的一致性。
强调信息保护,严守法律规范;秉持开放态度,合理运用科学方法;倡导独立思考,坚持原创精神,诚信标注;积极探索前沿,加强跨学科融合;增强辨别力,维护道德准则;遵循教师规范,营造优良学术环境。本年度,同济大学国豪书院颁布了《关于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助力学习与科研的倡议》,对学生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提出了六项指导原则。
任捷在起草倡议时指出,抄袭作业且不进行思考的行为无疑是错误的。不论是抄袭同窗的作业还是模仿AI的作业,其本质并无二致,都是不可取的。然而,若能借助AI的思维链条或深入思考的细节,来帮助孩子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路,甚至通过AI探索出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实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吗?
随着AI工具的逐渐普及,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开始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运用AI工具进行自我学习。任捷指出,同济大学的规划中,未来的教师角色定位为“认知架构师”与“思维引导者”,学生则被视作“知识建构者”与“创新实践者”,而智能体则扮演“知识储存库”与“能力增强器”的角色。换言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构建系统的思维模式,智能体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学生则在教师与智能体的协助下,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实践。
在这种情境下,教学内容已从静态的学科知识过渡至动态的综合任务,教学模式亦由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导,同时,育人观念亦由重视知识转向强调“能力至上、价值优先”,鲜明地突出了人的核心作用。
任捷常常援引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AI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们能够更深入地回归教育的核心,同时,它也促使学生们深入思考学习的真正意义。“仅仅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AI在解决难题上已经超越了人类。”任捷强调,高等教育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价值评估能力,他们需要学会提问,并且擅长提问。很多时候,一个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深入探究下去,相较于提出疑问,洞悉自身真正的需求显得尤为关键。正是由于抱有渴望、确立目标以及坚守初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蜕变,成就更优秀的自我。这些特质,正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显著差异。正如任捷所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更要着眼于“理念”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