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对大地震的预言,源自于日本漫画家龙树谅于1999年所创作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在这部作品中,她描绘了一个梦境:在“2025年7月5日凌晨4时18分”,菲律宾海域发生海底爆炸,进而引发了高达百米的海啸,这场灾难几乎吞没了日本三分之一的土地。该书对“2011年3月的大灾难”有所提及,这一时间点与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不谋而合,因此,一些网民将其解读为“神预言”。这种解读引发了7月5日预言的广泛传播。
龙树谅在2025年6月发布的新书《天使的遗言》中作出说明:“7月5日仅仅是记录梦境的日期,并非预示灾难降临的日子。”她进一步指出,书中内容被出版社过度炒作,加入具体日期并非她的初衷。
日本官方和科学届多次辟谣
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
日本气象厅的厅长官野村龙一屡次对该预言进行反驳,他强调这“缺乏科学根据”,并且说明目前的技术手段只能做到对地震进行预警——提前数十秒发出警报,或者对长期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例如,对于南海海槽在未来30年内发生强震的概率预测为80%,然而,这些技术还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
东京大学的荣休教授罗伯特·盖勒也明确指出,目前我们尚无法借助科学方法准确预知地震的精确发生时间、地点以及震级大小。根据地质资料的揭示,鹿儿岛近期发生的上千次地震均系板块常规活动所致,并非大地震的前兆。
谣言余波:旅游业受创 民众恐慌性撤离
尽管官方屡次澄清事实,但恐慌情绪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依然扩散。一些民众因担忧而选择离开或推迟行程,导致部分旅行社赴日旅游团的退订率攀升至80%,航空公司也减少了飞往日本的航班,像鹿儿岛、熊本这样的冷门旅游目的地航线大幅减少,而大阪世博会的预计游客数量也预计将大幅下降。
日本境内各大超市遭遇抢购风潮,防灾用品销量猛增三倍,羽田机场人潮涌动异常,日本气象厅官网访问量激增导致一度瘫痪,更有寺庙提供“身后事”预约服务。
日本鹿儿岛资料图
即便在遭受影响的某些区域,当地居民亦自发展开了应对措施。7月3日,鹿儿岛县的十岛村便启动了岛外疏散预案,而首批共计13位村民已于7月4日的凌晨时分安全撤离。
加强抗灾意识 科学防灾才是正解
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近期遭遇频繁地震,记录到的有感地震已超过1000次,并且震级还在不断上升。为此,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于4日发出特别提醒,要求在日同胞提高安全意识,并密切关注灾害预警信息。
日本气象厅曾多次重申,尽管地震预警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后几秒钟内发出警报,然而,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这依然是人类尚未解决的难题。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防灾协会所推广的“3·7·30原则”——即储备3天所需饮用水、7天食物以及30天生活必需品——在预报发布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据东京都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应急包的销量实现了45%的显著增长,其中60%的购买者属于初次购买者,这一现象进一步突显了公众对于常态化防灾意识的提升仍存在较大需求。
这场针对“大地震”的预测尚未成真,然而它已深刻提醒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科学合理的认识以及日常的防灾措施,相较于盲目相信流言蜚语,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