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炒作中国无人机产能数据?背后目的究竟是什么

俄罗斯近期大肆炒作了中国无人机生产能力的议题,这一话题在北约峰会期间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讨论。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我国现已有能力每月产出数量达到五十万架的FPV自杀式无人机,在战争状态下,这一产能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达到七十万架。

这组数据看似令人震惊,俄罗斯似乎在为中国发声,夸大我国的实力,实则并无善意。它们的真实意图是让欧美国家将主要精力用于遏制中国,而非继续关注俄罗斯。因此,他们需要编造出一些看似荒谬的数据来恐吓欧美。

商言商,国言国,这是各国普遍的心态,每个国家都希望自身能够繁荣昌盛,这是理所当然的。俄罗斯期望将中国推向前台,承担主要责任,以便自己得以放松,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发声,并无什么羞愧之处。

但对于俄罗斯编的这个数据,我们很不满意。

FPV自杀式无人机,这种致命武器,其月产量高达五十万架,初闻此数,不禁令人感到惊悚。

俄罗斯官方发布的公告透露,经对俄方5,813名伤员进行的调查,其中75.5%的伤势源于FPV无人机的攻击。

乌克兰官方消息指出,伤亡情况中“多数”是由FPV无人机造成的,前线士兵普遍认为这类无人机构成了“首要威胁”,仅需3至7架无人机便足以击毁一辆坦克。

按照我的估算,每10架FPV自杀式无人机能够导致一名士兵丧生,若是每月将50万架FPV无人机部署至战场,那么就能造成敌方5万名士兵的伤亡,累积到一年,伤亡数字将达到60万。

仅FPV无人机所引发的伤亡,就已超出了俄乌两国任何一方所能承受的极限,更不用说其他武器装备所带来的战果了。

FPV自杀无人机这类设备,其年产量达到五十万台已经令人胆战心惊,而若以每月五十万台来计算,更是让人难以置信。

即便如此,这仍是在和平时期的生产能力;若在战争期间,中国的生产能力能够直接增至七十万架。

欧美你们快看看啊,这不可怕吗,你们不赶紧去管管吗?

俄罗斯依据自身及北约经过三年战争相互摸底得出的实际生产实力,在深入评估了中国恐怖工业的潜在能力之后,大胆地构想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大数字。

关于这一数据,我们官方立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你究竟有何高见?

月产50万架?

这个厂还可以,稍微有点规模了,那你们隔壁的厂子月产多少?

FPV无人机外观看起来令人畏惧,实则不过是一件大型玩具,其构成材料均为民用级,且价格十分便宜。

限制中国无人机产能的永远是订单,是需求,而不是其他。

需求一旦出现,一旦下单,我国无人机的生产能力便能够迅速膨胀至亿计规模,且无上限限制。只要市场需求足够旺盛,除非所有资源都被耗尽,否则生产量将无限增长。

我国汽车年产量高达3000万辆,然而这仅仅是生产量,并非生产能力。实际上,我国尚有千万级别的闲置生产能力未被充分利用。

在现有的生产线中,绝大多数生产线都实施了成本最低的运营策略,即每日仅工作8小时,不进行轮班,仅安排白班工人上岗。

但实际上这些产线可以三班倒,24小时运转。

所以中国汽车的最大产能实际上是破亿的,每天折合30多万辆。

中国的手机产量在2024年达到了16.7亿部,这一数字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手机制造的核心区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产量而非产能,产出的数量完全取决于订单量。由于全球人口数量有限,一年中所需手机数量仅为十几亿部,因此我们只能生产出这么多手机。

FPV无人机这类产品,其生产过程相较于汽车和手机来说,要简单得多,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众多人士能够亲手制作出FPV无人机,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无人机制造过程同样采取手工组装的方式。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熟练制作汽车和手机的人才极为稀少,这些产品的制造难度远远超出了FPV无人机的范畴,二者在复杂程度上存在着数个数量级的差距。

就这样的东西,月产能只有50万架?战时才70万架?

翼龙、彩虹、双尾蝎等大型军用无人机尚可理解,然而,特意强调“FPV无人机”高达50万架,如此明确,简直让人感觉是在轻视他人。

这一事件充分表明,贫困确实对想象力构成了束缚,人们难以构想那些未曾目睹的事物,工业生产能力亦然。

如果无人机达到了中国式产能,那情况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问:目前为止我们市的无人机产能情况怎么样?

答:无人机我们的历史发展比较长,产业工人比较丰富。

问: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无人机产能情况怎么样?

我们推行金刚战略,旨在通过优化布局,提升装备性能,并致力于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问:能问一下,到目前为止无人机产能情况怎么样?

答:别讲了,别讲了……

俄罗斯无人驾驶__俄罗斯无人飞机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无人机的生产量究竟提升了多少?

答:别讲了,别讲了……

问:对于这些未批先建的无人机产能项目,发改局怎么看?

答:说不出来。

这正是我国真实的生产能力状况,生产能力本身并非问题所在,一旦你拥有订单,我们即刻就能为你调配充足的生产能力。

俄罗斯媒体的宣传中,除了提到的月产量达到50万架这一数据显得异常夸张之外,更有甚者,他们声称在战争时期月产量能够提升至70万架,这一说法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就算和平时期的月产真的是50万架,战时月产70万架?

日常50万,战时增至70万,这难道是战争吗?你那究竟是在进行真正的战斗,还是在玩儿童游戏?

若战事所需,生产量至少需提升至原数的十倍才算合理,而对于急需物资,其产量激增至百倍亦属常见。唯有后方工厂生产的装备在仓库中堆砌如山,供前线将士随时取用,绝无前线战士因等待后方装备而无法继续战斗的情况。

以口罩为例,2019年,我国生产了高达50亿只口罩,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总量的超过50%。其中,最高日产量甚至超过了2000万只,数量看似相当庞大。

但2020年2月,疫情爆发了,口罩不够用了,前线奇缺口罩。

2月8日,我国政府迅速组建了“医疗物资保障组”,并在其下设立了负责口罩生产的专门工作组,该工作组亦被称为“口罩生产专班”。

在当天,比亚迪公司、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以及富士康等众多从事汽车与手机制造的企业,向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跨界生产医疗口罩的申请材料。

2月10日,医疗器械注册批文迅速发布,当天,全国范围内的汽车团队和手机团队纷纷转产,大量投入到口罩的生产制造中,并迅速搭建起了生产线,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3天。

至二月底,我国口罩日产量已攀升至一亿一千六百万只,这一数据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

半个月时间,中国的口罩产能翻了5倍以上。

而且,当前限制口罩生产的关键因素并非生产能力,而是原材料供应,特别是熔喷布的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其价格已从每吨2万元猛增至70万元。

我国熔喷布主要依赖进口,2019年国内产能仅占据市场份额的1%,而且生产所需设备亦源自海外。若缺少熔喷布,便无法生产出医疗级别的口罩,这该如何是好呢?

依据2019年的相关公开信息,熔喷布的生产过程融合了高分子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纺丝工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过多年的研发与技术沉淀,国外企业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核心的技术。比如,在熔喷工艺环节,精确调控纤维的直径、长度、分布以及均匀度等关键参数,对熔喷布的过滤效果和透气性等关键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海外企业在这些领域掌握了成熟的技术和积累了丰厚的经验,相较之下,我国企业在技术研究和创新方面显得较为薄弱,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以德国、美国等国的部分企业为例,它们在熔喷布的生产技术上位居全球前列,所生产的熔喷布品质稳定,性能卓越,占据了高端市场的大部分比例。

熔喷布生产所需的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而且技术含量极高,其中关键部件供应不足,且交付周期较长。在国际市场上,熔喷设备制造领域主要由国外企业垄断,它们掌握了核心设备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以熔喷头为例,这是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其设计及制造精度要求极高。国外企业生产的熔喷头能够实现更精确的喷丝效果,从而提升熔喷布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国内企业在设备制造领域发展较晚,技术实力不足,难以制造出能与国外产品相匹敌的设备,因此普遍依赖进口。这些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周期较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熔喷布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能的扩大。

所言极是,然而疫情肆虐,口罩成了生命的保障,熔喷布不可或缺,此刻哪里还顾得上那些深奥的道理。

2020年2月24日,中国石化作出决策,计划投入2亿元资金用于建设熔喷布生产线;同时,所有相关设备已迅速启动国产化研发进程。

3月5日夜幕低垂,23时整,我国自主生产的熔喷布生产线正式启动,首批符合标准的熔喷布产品顺利下线,其品质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通常而言,仅是购置相关设备,一条新的熔喷布生产线便需耗时半年;若需自行研发所有部件,所需时间至少还需数年。

然而,那看似极具未来感的熔喷布,中石化不仅成功研发,还迅速建设了生产线并调试了设备,整个过程仅用了11天便圆满完成。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果还实现了国产化,一举打破了熔喷布生产领域的国外垄断。

这个现象的真实性无需置疑,熔喷布的价格随即大幅下降,从三月份起,药店便开始陆续收到源源不断的口罩供应,供消费者选购。

熔喷布生产线的国产化并非因为外国限制供应设备,而是由于外国产品运输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在疫情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等待那么久,因此不得不选择国产化方案。中石化的工程师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替代品,结果很快就找到了,而且质量上乘。所有设备在短短几天内便全部运抵中石化厂房,并在那里夜以继日地进行测试和整合。

通常情况下,若强行实现国产化往往会导致亏损,然而疫情爆发后,形势所迫,生命至上,即便亏损也要将此事完成。

到了2020年4月份,全国范围内获得跨界生产口罩许可的企业数量累计至2993家,然而,关于其具体的生产能力,已经鲜有人进行统计,确切的数量不得而知。

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口口罩总量达到了2240亿只,这一数字几乎为全球除中国之外的人口每人配备了约40只口罩。

除此之外,整个市场普遍认同口罩的生产能力大大超出需求,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出口量已达到2240亿只,却依然难以销售,甚至订单量也限制了其销售上限,那么在2020年,那些企业究竟增加了多少口罩的生产能力呢?

2019年,我国口罩的总产量仅为50亿只;到了2020年,除去国内需求,仅出口量就达到了2240亿只,此外,还有大量闲置的产能。

半个月内产量激增至五倍,而一个月后产能已达到极限,扩张的脚步因订单需求而被严格束缚,这正是战时常规的产能激增速率。

那种将平时50万的生产能力与战时70万的产能相提并论的说法,简直是对“战时”二字的极大亵渎。

我国当前无人机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2300家,其生产能力远超市场需求,订单短缺问题严重。为了争夺订单,部分企业不惜将价格压低至近乎疯狂的程度。

俄罗斯目前宣称的月均产量为五十万架,即便这一数据属实,也仅仅是基于现有的订单量;若订单增至五百万吨,则产量也将相应增至五百万吨;同理,若订单量达到五千万吨,产量也将攀升至五千万吨。

无人机领域,我国已实现产业链的全面掌握,从零配件到生产设备,无一例外均为国产,同时,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也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这类产品在中国市场几乎等同于拥有无限的生产能力,其具体产量主要取决于订单的数量。

菜鹅水平实在不高,缺乏创意,对于工业的产能情况一无所知,对增产的速度更是毫无了解,连大胆的梦都不敢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