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特朗普设想的世界秩序 是"美中俄三分天下"
特朗普所展望的未来:一个由三个主要国家——美国、中国以及俄罗斯——各自掌控全球特定区域的国际格局?据美国《纽约时报》5月26日的报道,特朗普近期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辞透露出,他似乎正在构思这样一个由三个所谓的大国主导的世界图景。
报道透露,特朗普近期提出与俄罗斯恢复贸易往来的愿望,此举似乎旨在缓解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压力;在此之前,他还表达了对中国能在贸易摩擦中主动沟通的期待,意图借此遏制由他所引发的全球贸易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渴望进行贸易往来,正如特朗普在四月份对《时代》杂志所言,然而,我正是那家庞大的商场。这家商场庞大而迷人,吸引着每一个人都想要在其中选购商品。
《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特朗普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与我国和俄罗斯进行交易,他似乎有着更为宏大的愿景,那就是构建一个由美国、我国以及俄罗斯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新秩序。
特朗普一直希望扩大美国的影响力 《纽约时报》
特朗普的一些观察者,其中不乏他首任政府中的前官员,普遍认为对他的言论和行为不宜采取战略性的视角来分析。他们指出,尽管在诸如移民和贸易等关键议题上,特朗普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并持续如此,但他似乎缺少对世界秩序构建的远见。
《纽约时报》提到,特朗普及其部分幕僚正以昔日帝王的视角审视地盘,“最直接的例证便是他渴望拓展美国在西半球的影响力”。自上任以来,他不止一次地表达过,意图从丹麦那里夺得格陵兰岛,意图并吞昔日的盟友加拿大,并希冀恢复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主导权。
他的抱负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加拿大新当选的总理卡尼,作为一名反特朗普的积极分子,他所领导的自由党在大选前似乎已经注定会遭遇败绩;格陵兰岛明确表示了拒绝被美国控制的意愿;而中国则坚定地反对将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运营权出售给美国人的提议。
孙韵,华盛顿特区史汀生中心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专家,明确指出中国绝不会在未经过战斗的情况下投降,也不会轻易舍弃其在西半球所拥有的利益。
即便遭遇了直接的拒绝和坚决的反对,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成员仍旧执着于拓展美国在全球的势力范围。在加拿大总理卡尼于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特朗普传达“加拿大是不可交易”的明确立场后,特朗普回应道:“切勿轻易承诺‘永远’。”
格陵兰及丹麦的领导人明确地驳回了特朗普对购买格陵兰的提议,尽管如此,面对盟友的坚决抵制,美国副总统万斯在3月份仍旧前往了该岛上的美军设施进行访问。
3月,万斯参观格陵兰岛上的美军基地 美媒
鲁比奥担任美国国务卿后,其任内最为关键的两次外访目的地分别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在与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布克尔进行会谈时,他提出要求,希望该国能够将那些被美国政府遣返的移民收押入狱,此举实际上在萨尔瓦多打造了一个类似美国流放地的场所。此外,鲁比奥还就港口问题向巴拿马政府施加了压力。
在3月份对苏里南进行访问期间,鲁比奥面对记者的提问,谈及亚洲势力范围的议题,他明确表示,“我们不讨论势力范围问题”,“美国作为印太地区的一员,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未来我们也将继续维护这些友好关系”。
与鲁比奥的观点相悖,《纽约时报》引用了分析人士的观点,指出特朗普在处理俄乌冲突时的做法与“势力范围”这一概念相符。美国一方面试图掌控乌克兰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却在与俄罗斯商讨是否承认其对乌克兰领土的控制权。
支持者指出,特朗普针对俄乌冲突所提出的对策体现了当前的实际状况,然而,该报道认为,特朗普对俄罗斯的亲近态度、对北约等国际组织的持续疑虑,以及他提出的撤军威胁,使得传统盟友感到忧虑,担心这可能会削弱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影响力,从而对俄罗斯和中国产生有利影响。
特朗普渴望与我国就关税问题达成一致,然而,关于如何处理我国台湾地区事务以及美国在亚洲的军事部署等关键议题,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然而,《纽约时报》根据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的提名确认听证会上的回应进行推断,特朗普政府在处理台岛问题上的态度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科尔比在会上表示,“台岛并非美国的生死攸关问题”,并且只是模糊地再次强调,“防止中国对美国的核心利益造成损害”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