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DN18.2被视为治疗胃癌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关键靶标,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近期,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成果受到了广泛的瞩目和高度评价。
研究成果发布
2025年7月1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徐瑞华教授的带领下,其临床研究成果成功在备受关注的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该论文题目为《基于CLDN18.2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SHR-A1904在晚期胃癌及胃食管交界部腺癌治疗中的应用:1期临床试验结果》,文中对SHR-A1904这一针对CLDN18.2的ADC药物在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治疗中的1期临床试验效果进行了详尽描述。
试验对象和药物
在本项针对人类进行的初次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对95位此前已接受过治疗、且CLDN18.2表达呈阳性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实施了SHR-A1904治疗方案。CLDN18.2,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在非恶性胃上皮细胞中存在表达,而在细胞发生恶变的过程中,该蛋白会在肿瘤细胞表面显现。该特性赋予了其作为治疗目标的潜能。同时,专门针对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SHR-A1904已成功研发,其目的是应用于临床治疗。
剂量递增情况
在剂量从0.6至8.0毫克每千克体重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当剂量达到4.8毫克每千克体重时,有两位患者出现了与剂量有关的毒性反应,具体表现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至三级,以及血胆红素水平上升至三级;另外,在剂量为6.0毫克每千克体重时,一位患者遭遇了胃黏膜损伤,程度为三级。尽管该物质的耐受量上限尚未被完全触及,但经过严谨的筛选程序,已确定两个特定的剂量值,分别为每千克体重6.0毫克和8.0毫克。这两个剂量值将作为后续药代动力学和疗效研究的基准。
不良事件情况
在95名接受治疗的病人中,所有个体均经历了与治疗过程相关的副作用。在这些副作用中,贫血最为常见,共有72例(占比75.8%),紧随其后的是恶心,影响了64例(占比67.4%)。此外,有61例(占比64.2%)的患者出现了低白蛋白血症的症状,而56例(占比58.9%)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在所有病例中,有59名患者(占比达到62.1%)遭遇了三级或更高级别的药物副作用。幸运的是,这些病例中并未出现因治疗引发的死亡事件。
疗效评估结果
在疗效评估的范畴内,采用6.0 mg/kg剂量进行治疗的患者,其客观缓解率实现24.2%;而采用8.0 mg/kg剂量治疗的患者,其客观缓解率则为25.0%。具体分析,6.0 mg/kg剂量组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6个月,8.0 mg/kg剂量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则是5.8个月。数据显示,SHR-A1904在CLDN18.2表达阳性的胃癌以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群体中,呈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研究意义和作者
综合分析试验数据,SHR-A1904在CLDN18.2阳性的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群体中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并且显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效果,这一发现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该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包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瑞华医生和邱妙珍医生。
针对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您是否看好SHR-A1904在治疗胃癌及胃食管交界腺癌方面可能实现的显著疗效?我们热切期待各位专家踊跃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并对本文内容表示肯定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