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铁路是我国东西向的重要铁路动脉,其中河南境内的洛潼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甚至一度有被日本势力掌控的风险。这段铁路的历史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曲折故事?对此,我们将展开深入研究,逐步揭示其背后的神秘面纱。
詹天佑临洛
1910年春节之后,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急速抵达洛阳。此时,开封至洛阳的汴洛铁路已全线通车,而他的前任徐士远正在负责洛潼铁路的筹备工作。考虑到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他被汴洛铁路工程特别聘请为顾问,这一举措充分显示了该工程的技术难度。双方均深刻意识到洛潼铁路的战略意义非凡。
线路定名
陇海铁路的名称演变经历了多次变化,其线路的拓展也促使了名称的更新。起初,它被称为郑汴铁路,随后又改为汴洛铁路,再后来又更名为汴洛潼(关)铁路,最终正式确立了陇海铁路这一名称。该铁路最初为商办性质,其建设始于1904年3月,即清朝光绪二十九年三月。起点设在郑县车站,工程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展开,一路从河南的开封县延伸到洛阳县,因此得名为汴洛。
勘测难题
在洛潼铁路建设启动前,英国工程师负责了测量工作,预计的工程成本高达500万银两。洛潼公司对这笔费用表达了不满,同时认为工程规模过大。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为统一铁路管理权,决定将洛潼铁路收归国家所有,并持续推进其建设。1912年,中国与比利时达成贷款协议,由比利时企业负责该铁路的建设工作。
文物觊觎
开封的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与美国人华尔纳一同得知洛阳藏有贵重文物,他们便沿着陇海铁路线继续前行。公元758年,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匆忙离开洛阳,前往华州担任官职,其行进路径与后来的洛潼铁路大致相同。这一地带因而积聚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不法分子。
日企介入
1919年,陇海铁路的修复工程在负责人施肇曾的严格遵照交通总长曹汝霖的指示下,进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施肇曾与日本大仓公司达成了保密协议,该协议规定大仓公司需先行出资,以支持洛潼铁路的建设。日本方面已派遣专业团队对观音堂至潼关段进行了实地勘测,同时已运送大量建筑材料,为全面启动建设阶段做好了充分准备。值得注意的是,1918年,日本资本介入了济顺与高徐铁路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日本的影响力几乎完全掌控了该铁路的运营与管理权限。
路权维护
施肇在将洛潼铁路转手给日本之际,正值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蔓延。在河南省,民众的爱国热情被迅速点燃,8月4日,信阳县的全体代表共同向政府发出了电报,坚决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收回铁路的所有权;与此同时,扶沟县举办了国民大会,旨在寻求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1919年8月5日,北洋政府正式作出决定,取消了赋予日本企业维修权的许可。在此过程中,河南地区的民众持续奋斗,齐心协力,成功捍卫并保障了铁路的完整所有权。
洛潼铁路若当年落入日本之手,我国可能面临的重重后果已成为热议焦点。我们衷心邀请您参与这场讨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不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广泛转发,共同推广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