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的风终于吹遍了全世界。
打开短剧APP,就有十个西装革履的清冷霸总吻上来。
[id_1101188879]
“喜欢什么随便买,这个卡没有限额。”
“谁敢动她,就是跟我厉家作对!”
看多了,渐渐发现——
短剧霸总们,怎么这么喜欢姓厉啊?
仔细一想,这个姓颇有种深不可测的阴郁感,还怪合适的。
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觉得“霸总就该姓厉”呢?
这关乎于我国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若要解答此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掌握姓氏的起源。
继续往下看,你会搞懂短剧里「厉总」横行的底层逻辑。
01
人在家中坐,改姓天上来
中国人的姓氏是非常古老的文化传统,至少在秦朝就已经普及。
姓氏产生的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阶层,方便进行户籍管理。
于是,每一个诸侯国管辖下的居民,都有了自己的姓氏。
姓氏的来源有很多,比如封地、官职、君主赐姓等等。
我们熟知的几个大姓:王、张、李,都由职业发展而来。
王姓起源于“王族”的尊贵地位,其根源可追溯至周王室的旁系分支,因此以“王”为姓氏。
张姓的起源与“长官”这一身份密切相关,其后人为了使这一姓氏更加稳固,便在“长”字旁边加上了弓形部首,从而确立了张姓的固定形式。
李姓被称为“理官”,意指负责处理文件的工作人员。在那个时期,“理”与“李”两字可以互换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理”姓逐渐转变为了“李”姓。
这三大姓氏因早期发轫、地位显赫,拥有了繁衍上的优势,最终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姓氏既然能创造,便也能改变。
统治者赐姓,便是一种常见的改姓方式。
比如唐朝的功臣往往被赐姓李,宋朝的功臣被赐姓赵。
厉这个姓同样也是赐姓,但原理完全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来看看:提到厉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严厉、凄厉、声色俱厉……组成的词语,似乎带有负面含义。
这种感觉完全正确,因为古代的皇帝也是这么想的。
厉这个姓,是古代统治者赐恶姓的典型。
所谓赐予恶名,指的是以赋予带有贬义的字作为姓氏,以此手段达到羞辱他人的目的:
三国时的孙秀的族人投降司马氏,吴主孙皓便将他们姓改为厉氏。
吴国丞相万彧触怒了孙皓,万姓族人又被孙皓统统改姓厉。
唐玄宗也曾经把部分支持太平公主的李氏族人改姓为厉。
可见,厉这个姓确实很受想要侮辱臣下的君主的青睐。
而对于赐姓这一点,武则天女士对蛇虫和鸟情有独钟。
她将王皇后的宗族姓氏改为蟒,萧淑妃的宗族姓氏改为枭,而那些参与起兵反抗武氏的唐朝宗室成员则被赐予“虺”姓,至于她母亲那两位曾对她不敬的堂兄的家族,他们的姓氏也被更改为蝮。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的初始含义已逐渐淡化。
特别是姓厉,它之所以罕见且自带一种反派气质,竟然意外地成为了当下“霸道总裁”角色的热门选择。
除了被迫改姓外,也有不少姓氏是主动改的。
如今,我们很少再听到有人称呼“叶赫那拉英”或“瓜尔佳晓彤”这样的名字了。
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姓氏经历了一个汉化的过程。
比如选用谐音字:
来自安息国的人,他们的姓氏直接是安,寓意着平安;而来自康居国的人,他们选择姓康,既保留了发音的原貌,又彰显了安康之态。
还有意译的:
龟兹王族姓氏取白,缘于龟兹地处天山南坡,城北常年映衬着天山连绵的洁白雪峰,而“白”字亦与“清白传家”的优良传统相契合,因而得以顺利融入华夏文化圈。
也有因为一些奇葩原因而不小心把姓改了的。
在江西的一个杨姓家族中,某日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家祠堂内供奉的祖先牌位上,竟然都刻着姓王的字样。
这是因为当地方言王、杨不分,导致户籍登记错误。
不是道德的沦丧,而是口音的扭曲。
根据史料,这个错误发生在明朝初年,由来已久。
据此推断,在历史长河中,因王、杨两姓混淆而改姓的家族数量应当相当可观。
真是人在家中坐,改姓天上来啊。
02
想了解更多姓氏冷热知识
就读这本书!
以上知识点,均出自郑子宁的新书《中国人的姓氏》。
以十大主题探索姓氏历史,以多学科视角解答姓氏谜题。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既深邃,又严谨,最重要的是有趣。
本书以姓氏的起源为起点,依托Y染色体的遗传特性,阐述了姓氏演进的科学原理,探讨了诸如李、王、张等姓氏的兴起,以及陈、林、冯等姓氏的迁移过程,并描绘了姓氏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变迁。
在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如何通过分子生物学识别名人的同姓后代,同时运用语言学来探寻姓氏音变的演变路径,以及借助历史学手段揭示姓氏背后所蕴含的权力斗争。
无论是记录在史册中的西域姓氏变迁,抑或是影视作品中霸总角色的姓氏倾向,均能在我国的姓氏文化中追溯其起源。
我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那同一个姓就是同一个祖先吗?
本书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名人的同姓后代进行鉴定,我们会发现,追溯家族谱系时,攀附他人族谱的现象实际上非常普遍。
姓氏的改变会导致同一个姓氏汇聚了众多并无血缘关系的人,宛如一锅五颜六色的杂烩。
世家大族的传承可能存在问题,即便是尊贵的皇室,在严格的宫规约束下,也未必能确保血统的绝对纯净。
而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在历史中时有发生。
甚至面对一些奇葩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应对方案。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这句话:“再不生,我们老X家就绝嗣啦!”
这句话对不对呢?
这其实涉及到姓氏的传递逻辑,书中对此进行了讨论。
所谓绝嗣,一般被认为是没有子女而造成子嗣断绝。
封建社会往往只将男性后代视为“嗣”,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
经过严谨的数学推演,我们能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在数学法则的约束下,姓氏的数目正逐渐减少,而子孙断绝几乎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也就是说:绝嗣是常态,存续是偶然。
若持续遵循某姓只传给男性不传给女性的传统,并且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最终将导致该姓氏的分布越来越集中,数量逐渐减少。
众多家族在传承至第十代时便已断后,而到了一千代之后,存续下来的家族数量更是锐减至极少数。
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远见:仅仅存活于世,并拥有现时的姓氏,便已足以成为历史的佼佼者。
《中国人的姓氏》作者郑子宁,是姓氏文化与语言学研究者。
著有多部语言学佳作:《中国话》《东言西语》《南腔北调》等。
其中,《中国话》曾经受到马伯庸的推荐。
作为一位语言学研究者,他曾在《一席》这一网络演讲节目中亮相,兴致勃勃地分享了关于方言的种种趣事。
也为那部名为《封神榜》的电视剧增添了古老的语言特色,从而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他曾在央视制作的我国首部语言文化专题纪录片《中国话》中担任顾问角色,致力于挖掘和展现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
郑子宁精通于将语言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巧妙融合,他运用鲜活的故事和详实的案例,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原本繁复的学术概念,不禁感叹其趣味横生。
郑子宁在研究语言文化时,特别强调了姓氏的重要性。他认为,姓氏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某些姓氏的来源与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紧密相连,它们承载着古代的价值观;某些姓氏的分布与地域内的宗族势力范围相吻合,这为我们解读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比不同方言区中的姓氏,我们可以洞察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新作《中国人的姓氏》,就是这样一本好玩的小书。
装帧精美,封面有质感;小巧便携,可随手翻阅。
更重要的是:读懂姓氏文化,让生活多点乐趣。
互动环节:
你有没有遇到过特别罕见的姓氏?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听说的最独特的姓氏,届时小编将从中随机选取三位幸运读者,每人赠送一本《中国人的姓氏》的实体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