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的开篇阶段,若问李云龙最感痛心之事,那无疑是魏和尚的英勇捐躯。这位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挚友,竟惨遭土匪残忍杀害。仅凭这一悲剧,李云龙若将黑云寨尽数剿灭,亦不足以泄心头之恨。然而,若论李云龙所受之重创,或许并非魏和尚之死,而是早期角色王承柱的离去。
这个角色的戏份并不算多,仅仅在第一集中露面不足几分钟。然而,为何我会说这是李云龙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刻呢?这与他所扮演的角色身份密切相关。他从事何种职业?他既非军官,亦非步兵,而是担任迫击炮手的职务,看似并不起眼。是的,确实如此。但在抗日战争那个年代,炮兵的身价可是非常高的。
八路军当时火力支援极度匮乏,即便缴获了日军的掷弹筒,也仅能作为摆设。所以,若能拥有炮兵,哪怕只是迫击炮手,对八路军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稀缺人才。在李云龙所在的新一团,炮兵甚至能充当主力,而炮兵作为极为稀缺的作战兵种,此次损失显得尤为严重。
炮兵的培训周期极为漫长,而在剧中,一名步兵从被招募至具备作战能力,最快仅需十几日即可完成。然而,炮兵的培训周期至少需要数月,有时甚至长达十数月。此外,炮兵属于高技术兵种。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普遍面临高文化素质士兵的短缺。虽然军官的培养相对容易,但具备高素质的炮兵却十分罕见。
炮兵属于技术兵种,对数学能力要求颇高,而你在这方面似乎并不擅长,因此从事炮兵工作对你来说颇具挑战。以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克虏伯为例,起初,众人并未将他放在眼里,然而当他自报家门,称自己是炮兵时,大家的眼神中流露出羡慕,眼中也充满了敬意。原因在于,在那个年代,炮兵的地位举足轻重。
剧中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那就是李云龙的独立团在围剿山崎大队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土木作业,成功缩短了进攻距离。然而,如果当时王承柱没有英勇牺牲,或许后续的战况会有所改观。因为那时完全有可能运用迫击炮对敌军阵地实施火力压制,进而削弱对方的火力,减少我方人员伤亡。遗憾的是,那位迫击炮手最终还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