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被誉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始建于1945年10月。这座城市曾荣获2004年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称号。长治市位于北纬35°50'至37°08'之间,东经113°01'至113°40',其东部依傍太行山脉,与河北省和河南省相邻,西部则被太岳山所屏蔽,与临汾市相接,南部紧邻晋城市,北部则与晋中市相接。长治市被太行山和太岳山所环抱,形成了高原地形,通常被称为“沁潞高原”,亦称作“上党盆地”。长治市境内地势复杂,山脉、丘陵和盆地交织分布,平均海拔在800至1500米,其中太岳山北台顶海拔最高,达到了2453米。该市目前下辖10个县、2个区和1个县级市。
长治地区具有典型的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季并不严寒,夏季亦无酷暑,雨水和高温同步出现。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介于4.9至10.4摄氏度,气候状况与避暑胜地承德的气候条件相仿。在一月,气温最低,平均最低温度达到-6.9摄氏度;而在七月,气温最高,平均最高温度为22.5摄氏度。因此,长治被誉为“无扇之城”。该地区年均日照时长介于2418至2616小时之间,年降水量通常在537.4至656.7毫米,其中7月份降水量最高,达到132.2毫米,而1月份降水量最低,仅有5.5毫米。此外,该地区年均无霜期在156.8至181.9天,年均风速则在1.5至3.0米/秒的范围内。长治市每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负6.9摄氏度,二月份的平均气温为负3.4摄氏度,三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7摄氏度,四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1.7摄氏度,五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7.4摄氏度,六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0.5摄氏度,七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2.5摄氏度,八月份的平均气温同样为20.5摄氏度,九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5.6摄氏度,十月份的平均气温为9.8摄氏度,十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6摄氏度,而十二月份的平均气温则是负5.6摄氏度。
长治古称上党,坐落在山西省东南部,《荀子》中称之为“上地”。“上党”一词,意指高耸的、位于上方的地域,即“位于太行山之巅,地势最为峻峭,与天相接”。由于其地势险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有“夺得上党,即可俯瞰中原”的说法。除此之外,长治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光辉的革命传统,成为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自古以来,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我们的先祖神农氏炎帝便在此地遍尝百草,驯化牲畜,并推动了原始农业的进步。进入殷商时期,长治成为殷商王朝下辖的诸侯国,史书上称之为“黎”。到了春秋时代,长治归属于晋国。而到了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分割晋国,长治成为韩国的别都,被称为“上党郡”。隋朝开皇年间,长治被更名为潞州,历经多次变更,至唐朝时,长治又改称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该地更名为潞安府,同时设立长治县,寓意“长治久安”,因此得名长治。在清朝时期,长治沿袭旧制,继续作为潞安府下的长治县存在。民国初期,废除道制,长治划归冀宁道管辖。到了民国十九年,即公元1930年,道制被废除,长治直接隶属于直隶省。1945年10月8日,长治宣告解放;在随后的50多年里,即1945年至1998年,长治市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动,包括从长治专区代管到晋东南行署隶属等不同阶段的调整。长治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区域,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诸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以及《山海经》等著名故事,均起源于此地。长治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亦是一处历史悠久的老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年代,我党以太行、太岳两山为依靠,在此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这一根据地后来演变为晋冀鲁豫边区,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构曾在此地武乡、潞城等地长期驻扎,使得长治成为华北抗日前线的核心地带。谈及长治文化,便不得不从长治的渊源谈起。长治,地处太行之巅,地势之高无与伦比,有“与天为党”之誉,因而古时被称为上党,享有“天下脊”的美名。这里山川险峻,地势险要,历史悠长,文明传承久远,山河壮丽,英才辈出,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神韵生动,堪称太行山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上党,是神话的摇篮。在我国的史前神话故事里,上党神话凭借其起源的古老、信息的密集以及内容的丰富,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岁月的尘埃被轻轻拂去,时空的界限被勇敢穿越,我们似乎能够窥见,神农试尝百草、女娲修补苍穹、后羿射落九日、精卫填平沧海,这些构筑中华文明基石的神话传说,携带着孕育它们的座座高峰,巍峨地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映射出古代长治文明的悠久历史,证明了上党历史文化的深厚与长远。上党,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承载着最早的文化起源。上党这片土地滋养了世代耕作的民族先辈,人类文明的曙光亦是在此首先绽放。2.5亿年前的古木化石,为上党文明的史册刻下了深邃久远的开篇;新中国出土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向全世界展示了上党文明的悠久与传承。无数遗址星罗棋布,众多古迹娓娓道来,宛如散布在上党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向你证明着数千年来这片土地的和平与繁荣,述说着上党文化的深厚与悠久。上党之地,山水壮丽。长治之山,不仅外观瑰丽雄伟,更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长治之水,不仅具备大江大河的韵味和风采,更彰显了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长治的山水,南北交融,刚柔并济,实为山水之胜,文化之富,定是仁智之士所向往之地。上党,亦为诗书传家之地。雄伟的山峦、清澈的流水,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倾心膜拜。自古以来,众多文人雅士攀登太行,沉醉于山水之美;踏入上党,感受历史之深邃;驻足长治,赞叹人文之秀丽。他们或挥毫泼墨,或吟诗作赋,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骈文绝句、佳作文章。这些璀璨夺目、历久弥新的杰作,通过写实技巧,巧妙地展现了上党的古老风情、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及淳厚的民风,同时承载了文人墨客对长治的深切思念与眷恋。上党被誉为戏曲乐户的摇篮。在这广阔的天地间,舞台虽小,却浓缩了世间万象。历经千年,上党戏曲深深扎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地,宛如枝繁叶茂的古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运用“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一夸张的表现手法,借助激昂高亢的唱腔和历代演员们情感丰富、技艺高超的演出,上党戏曲曾缔造了“上党歌舞领先于梨园”、“士大夫皆能吟咏”、“名扬并州”、“唱响京城”等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上党被誉为礼仪之邦。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人,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历经沧桑巨变,深植于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众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十里风光各异,百里习俗不同”,上党地区的民俗民风,不仅蕴含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累,还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正如所说:“勤劳节俭是本质,奢侈浪费是习气,刚毅勇猛源于地气,纯朴美好源于教化”。上党,被誉为名产之邦。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长治县有多少人口,毛主席提及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那里有个盆地,称作上党区。在这片盆地中,既有鱼类也有肉类。毛主席所说的“有鱼有肉”,实则是指该地区物产丰富。沁洲黄被誉为“中国第一米”,其曾荣登康熙皇帝的御宴之列;潞绸,作为中国四大名绸之一,曾广为流传,被誉为“衣天下”、“遍宇内”,享有“上党一绝”的美誉;长治堆锦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声名鹊起,名扬四海;荫城虽小,却享有“天然铁府”的美称,且财富滚滚,日进斗金;“上党三宝”——花椒、柿子和核桃,更是声名远播,远渡重洋。上党,实乃美食之胜地。上党地区的美食曾受到过皇帝的青睐,同时也满足了普通百姓的需求。这种美食经久不衰,与上党人民一同经历了无数个季节的更迭。上党特色小吃虽粗犷却又不失风雅,它是文化的精髓,也是地域特色的体现。壶关的羊汤曾使曹操的士兵们食欲大增,士气高昂,一鼓作气攀登太行山击败了高干;半疙瘩曾救助过光武帝,潞城的“甩饼卷腊肉”由唐玄宗亲自赐名,黄家的凉粉源自皇家,沁县的干饼曾是贡品......这些美食名吃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这便是上党,风光旖旎,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这便是长治,英才辈出,文明积淀厚重。这便是上党,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印记,同时散发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这亦是长治,蕴含着历史的深厚与广阔,亦展现着对未来的无限魅力与风采。
上党一绝---八角秋千 八角秋千
八角秋千,作为上党地区的特色娱乐,承载着北村村民世代相传的古老文化智慧。这种秋千,装饰精美,形似双层顶亭,悬挂于空中,顶部能够自由旋转。它能够同时容纳八人悠然荡漾,荡秋者的姿态宛如春燕展翅,嫦娥奔月,美不胜收。因此,民间有“荡八角秋千,犹如半仙”的说法。此节目娱乐形式深受大众喜爱,同时也是一项展现地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文艺作品!八角秋,又称八角秋千或八挂秋,因其悬挂的秋千而得名。它是一种独特的旋转式秋千。通常在传统庙会期间搭建,比如我村的传统庙会定在农历二月初九,每隔九年举办一次。八角秋整体高度约为20米,主棚对角线长度约为8米,秋千平台高度约为2.5米,直径约为9米。秋千的形态高大雄伟,工艺精湛,外观精致美观,转动时彩带飘扬,人影翩翩,欢声笑语不断,美不胜收。这充分展现了我村村民的智慧和对于新农村未来的憧憬!彰显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风采!
文化特色
长治位于太行山之巅,自古以来便享有“与天为伴”的美誉,因此别称“上党”。早在万年前,人类便在此地劳作繁衍生息,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品尝百谷、制作农具、发展农业。在尧舜时期,长治隶属于冀州,位于帝都的周边地区。上党被誉为神话的摇篮。中华史前的神话故事里,上党神话因其起源的古老、信息的密集以及内容的丰富,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党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这里滋养了播种五谷的先民。2.5亿年前的木化石,以及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共同见证了上党文明的悠久与延续。长治之山水,南北交融,刚柔并蓄,堪称山水之胜景,文化之繁荣之地,定是仁者智者心驰神往之处。上党,这片诗书飘香的土地。雄伟的山峦、秀美的河流,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或作诗或赋词,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甚广的骈文和绝句、诸多文章佳作。上党,亦为戏曲音乐之家。上党戏曲曾铸就“上党歌舞独步梨园”、“士大夫皆能吟咏”、“名扬并门”、“唱响京城”等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上党民俗民风,汇聚了千年文化底蕴,深受地理环境熏陶,因此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正如所言:“勤俭是其根本,奢靡是其习俗,刚健源于地气,纯美源于教化。”上党被誉为美食之邦。上党地区的特色美食粗犷中透着精致,它们是文化精髓的体现,也是地域特色的见证。壶关的羊汤曾让曹操的士兵们大快朵颐,精神大振,从而一口气攀登太行山,击败了高干;拌疙瘩曾救助过光武帝,潞城的“甩饼卷腊肉”是由唐玄宗亲自赐名,黄家的凉粉源自皇家,沁县的干饼曾是贡品......
中村申家宅院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的西白兔乡,这座旅游胜地北靠小寒山,西接漳河,位于上党盆地的东北隅,周边地势属于上党盆地的边缘丘陵区。根据申氏族谱的记载,申氏的祖先在明万历年间自潞城县的天贡村搬迁至此。全村共有300多户人家,人口超过1300人,申姓族系占据了70%的比例。申家大院
中村位于明朝时期的潞城县,隶属于山西布政司。尽管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但居民们并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他们由农业转向了丝绸、布匹、酿造等手工业领域的发展。此地地处河东盐池,是物资向东南输送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陕西、晋南至河南运输的必经之地,并且是连接太原的关键路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之当地铁矿资源丰富,使得盐和铁成为泽潞商人交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潞城县志》的记载,在清朝至民国时期,中村成为了当地知名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晋商的繁荣使得商家大院成为晋商文化的象征,并在中华民居建筑史上熠熠生辉。申氏家族在明初由潞城县天贡村迁至南村,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又迁至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起,家族已繁衍至第二十一代。申十三育有二子,至第四世时已有七子,第七世增至三十子长治县有多少人口,第八世更增至五十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申家的古宅院落起源于明朝中期,历经数百年,到了光绪时期,其建筑主体已基本完工。目前村中保留有明清时期的院落二十多座,窑洞五十多孔,房屋三百多间,这些古建筑群保存得相当完整,堪称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该村庄坐落在半山区,其地形特点是东部和南部较高,西部和北部较低,以十字路口为核心,布局呈网状排列,划分为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四个主要区域,申家的宅院坐落在东北这个区域。村中的明清建筑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是位于古老街道两侧的商业区域,这里聚集了申家在村中开设的各类店铺,包括当铺、盐店、布店、花店、染坊、铁铺院以及歇马店等,这些手工业和商业建筑见证了当时的繁荣;其次是申家的宅邸——二十四院,占地约三万平方米,主要用作居住、接待尊贵宾客以及存放物资。村口引入的古街蜿蜒穿过整个村庄,其南北走向的街道,随着古商道和商业的相互促进,逐渐演变为一处繁华的商业街区,并最终成为了清代中村村落布局的主轴线。古街的北端终止于申家大院,这一布局使得申家在村中的店铺布局呈现出沿街和朝向院落两种形态,最终形成了T字型的独特排列。申家店铺的院落布局分为两种形式:其一,院落主体朝向正南正北,临街的房屋被用作店铺的店面,面向外界开放;其二,以垂直于街道的空间轴线为核心,对整个院落进行规划,这种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使得村落的布局更加多变,同时也更加高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申家宅院是村中空间布局的一大特色,它原本由二十四座院落构成。然而,历经岁月沧桑,加上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现仅存七座院落得以完好保留。尽管如此,从倒塌的墙体和残留的基石中,我们仍能窥见昔日申家大院的宏伟规模与气势。这二十四座院落沿东西两条并列的轴线分布,一条高差近4.5米的断坎巧妙地将这两条轴线分隔开来。
沿着十字街向东行进,最先遇到的是二十四院的西侧主轴线。在这条轴线上,排列着五个不同的空间点,包括沿街的店面院、连接的过厅院、美丽的花园、居住的宅院,以及裙楼和窑洞。这些商家专属的宅院不仅具备以店面为核心的向外展示的功能,还包含了以花园为核心的向内私密功能。十字街东北角的街边,西轴线的起始点,设有两个并排的前店后居的宅院,一个是当铺,另一个则是盐店,这种布局是商家宅院的一大特点。这两个宅院之间通过一条巷道相连,虽然只是一条巷道,但它同样构成了二十四院西轴线的起点。因此,在临街位置修建了门,既保证了院落的私密性,又为院落空间增添了趣味性和相对的完整性。沿着巷道向北行进,便来到了商家宅院中另一独具特色的区域——“厅”院。这个厅房院是一个多方位的空间,其内部与外部的流通性都十分显著。厅房的北面是一片小花园,它不仅是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界限,从这里继续向北,便可以步入后宅院。从盐店院往东行,位于断坎之上的院落群构成了二十四院东轴线;该轴线上设有四个空间关键点,包括三节楼、中庭院、东庭院以及位于东北角的两进牛棚院。与西轴线相比,东轴线的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宅寝,不常用于对外交流。沿着拔贡院前的小路向东攀登断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三节楼院。该建筑为一座三层结构,底层为窑洞,上覆两层楼房,形成门楼样式,位于申家大院最高处,肩负着守护家园的重任。三节楼西侧有一条小径通往后宅院,东侧则是中庭与两组并排的庭院。中庭庭院位于南端,由台地侧面挖掘的窑洞构成,地势相对较低。中庭下院的主窑洞中央设有通道,此通道连接着其后的中庭院。中庭院位于大院之中,是单体建筑形制最为尊贵的一进院落。其后为中庭后院,该院已遭毁坏,仅剩地基尚存。与之并行的东庭组院包括东庭下院、东庭院以及东庭后院。这两组院落的空间布局大致相同,但东庭组院每座院子的面积普遍超过中庭组院。东庭下院正对十字路口,而东庭院则建于台地之上,与中庭下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台地上的各个院落都设有侧门,便于彼此间的通行。位于东庭组院北侧,原本设有两座牛棚院,那是申家仆役饲养牲畜的场所。东轴线贯穿整个区域,连接了三大功能区域,分别是防御、居住以及辅助设施。多样化的需求使得空间的功能特性呈现出丰富性,然而在众多空间特性需求的基础上,申家大院通过简洁且有序的布局方式成功化解了多重矛盾,这充分展现了商家大院在空间处理方面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成为了晋商文化空间特点的一个优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