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城区翟店街道的寨上古村坐落在百谷山的北边,金粟山和禹王山的下方,村民亦称之为馍头山,它是潞城区最南端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古寨的东边与平顺相邻,南边与潞州区相接;西侧毗邻长邯公路(即207国道),长治机场、太焦高铁、长聊高铁均在此附近。整个村庄位于半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大致呈东西走向。此处交通便捷,风景如画,英才辈出,民风敦厚,物资丰富,既适宜耕作、经商、兴业、居住,又适合游玩,是一处美丽的休闲乡村。它不仅是潞城平原上独一无二的窑洞村落,还是潞城区首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古村落之一。深入历史的长河,才发现,这个寨子古村竟然是长治圆羊习俗的发源地之一。
圆羊习俗起源于寨上古村
长治地区广泛流传的“圆羊”传统,关于其产生的根源,众说纷纭。然而,普遍认为古潞城是这一习俗的起源地之一,而其核心区域则被指认为翟店街道的羌城以及寨上周边地区。
长治地域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之一,早在万年前,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长子县的发鸠山、上党区的黎岭等地,以及陵川、壶关、潞城区、黎城、襄垣、沁县、屯留等周边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约百公里见方的炎帝活动范围。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地遍尝各种谷物,创制农具,推动农业发展,治愈民众疾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得长治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长治境内遍布炎帝活动的遗迹达数十处,历代祭祀的庙宇亦近百家,炎帝的传说与祭祀活动历久弥新,数量繁多。
我国自远古时期便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因此,起源于对农神进行祭祀的藉田仪式,在西汉晚期逐渐演变成对炎帝的崇拜,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清朝,受到了历代君主的极大关注。此外,羌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曾孕育出众多古代帝王和诸侯。尽管其后代未能实现建立长久政权的愿望,但他们与汉族人民相互融合,传承了独特的羌族文化。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俗活动便是“圆羊”仪式。古潞城曾是炎帝的封地,羌族人曾在此建立政权,而当地民间流传着“圆羊”这一传统习俗,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潞城区的羌城以及寨上一地区,是“圆羊”习俗的发源地之一。
掀起寨上古村的历史盖头
寨上古村的历史悠久,与羌族人民追寻炎帝的封地以及羌族建村的渊源紧密相连。在远古的炎黄之战之后,炎帝丧失了帝位,被贬至潞地,也就是现在的长治市潞城区东北部的潞河地区。《潞史》记载:“神农氏历经七十代统治天下,轩辕氏崛起,接受炎帝的禅让,被封于潞地,守护祖先的陵墓,以此来供奉神农的祭祀。”《羊头山新记》记载:“继参卢之后……现今潞城县东北方向四十里处,有座古潞城,便是该国所在。”古潞国的历史,至今已有超过四千年的悠久岁月。
羌族源自于炎帝的血脉,他们最初定居于我国西北部。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严寒,羌族人民时常向中原发起进攻,与汉族争夺生存的领地。位于寨上邻村的羌城,得名于东汉时期羌族人在此建立政权的历史。《潞城市志》中记载:“羌城,据传始建于东汉永初年间(107年至113年),当时羌族人民奋起反抗压迫者,在此地建立了自己的行政村。”在东汉安帝永初时期,羌族部落大举进犯山西,对该地区造成了长达十数年的侵扰。战事结束后,部分羌族人民选择在长治地区定居,他们既是为了祭祀天地祖先(炎帝),也是为了占据险要之地,把守山寨,持续抵抗官军的围攻。在这片土地上,潞城南部成为了他们主要的聚居区域之一。
羌族人民在长途跋涉后,带着身体的疲惫,翻越羊头山,抵达了炎帝昔日的“尝五谷”之地——百谷山下。他们惊喜地发现,百谷山西北部的植被繁茂,地势平坦,水浅而清澈。激动之余,他们不禁泪流满面,多年的流浪生涯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栖息之所。向南望去,是上党郡的城池;向北则有三垂冈绵延起伏,形成天然的屏障;向西流淌着滔滔的漳河;而向东则是连绵起伏的百谷山、金粟山、禹王山、蝴蝶山、卢医山。在这里建立家园,无疑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羌人凭借长期参与战斗的丰富经验,成功驱逐了居住于此地的汉人,并在此地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城,命名为“羌城”,并在那里持续增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在《长治地名典故》一书中长治长子县的由来,对羌城的历史也进行了简要的记载:“潞城古时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据传,在东汉初期,羌族人民发起反抗,在此地建立政权,并修筑城池与寨子,因此得名。”受羌人侵扰的汉民不得不向东迁移,攀登高山,他们在馍头山沿山势构筑了堡垒,墙体高耸,地道深邃,成功建立了一座具备防御功能的堡垒,该堡垒被后人传称为“羌城寨”,至唐后期更名为“寨上”,也就是现在的寨上村。经过专家对遗址的考证,发现当时该寨堡的占地面积超过十亩。
羌族人民迁徙至三垂冈地区并建立起“羌城”,却不幸遭遇了当地政府军的强力打压。为了抵御威胁,政府军在周边地区部署了驻军,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南舍、北舍、南垂等村落。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镇压,羌族人民被迫放弃了他们新建的城池“羌城”,转而选择北上,将目光投向了太原。《山西历史与人物》一书中提及,在东汉那个时代,羌族人民遭受了东汉政权的排斥与欺凌。因此,他们奋起反抗,踏入了山西的土地,在上党、河东等地区展开活动,与官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坚决抵制政权的暴虐统治。
揭开羌族与古潞过往的神秘面纱,羌族人民自古潞的“羌城”迁出之后,他们留给长治的,不仅仅是一座汉化后的城池——即现在的潞城区羌城村,还包括了一座军营,即现今的沁县羌营村,以及一个名为“羌城寨”的村落,亦即今天潞城区翟店街道的寨上古村。
圆羊习俗见证古村历史
据传,古潞羌城之羌民离去后,部分羌族后人分为两股,一股迁徙至现今潞城区潞华街道的合室地区,另一股则沿漳河迁徙至现今潞城区的辛安泉镇周边;此外,亦有一说法称,有部分羌族后裔选择留居原地,与当地汉族人民相互融合。不论何种故事,羌族人民离去之后,在古潞留下的“羌城”与“羌城寨”,以及长治地区密集的羊地名、羊民俗、羊文化,都相互交织、融合于这片土地上。据史学家研究,截至目前,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为古老且相对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存在一个独特且唯一的民族称号文字,那就是“羌”,它标志着我国人类族号的最早记录。《说文解字》中记载:“羌族,是西戎地区的放牧者,由‘人’和‘羊’组成,‘羊’也具有发音功能。”炎帝的后裔属于姜姓。在甲骨文里,姜姓与羌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性别上,男性以羌为姓,由‘羊’和‘人’构成;女性则以姜为姓,由‘羊’和‘女’组成。“姜”和“羌”均以‘羊’为字头,但“姜”字的下方是“女”字,而“羌”字的下方则是一个弯曲的“人”字,因此,人们也称羌族人为“身着羊皮之人”。所以说,“羌”是十分形象的牧羊部落。
长治地区将圆羊称为“开锁”或“圆锁”,这一习俗专为一岁半(或一岁二个月)的孩童举行生日庆典。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在长治地区广为流传,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如《魅力长治文化丛书》中的《民俗寻根》所载,开锁之举旨在为即将迈入成年的少年解锁智慧之门长治长子县的由来,使他们摆脱幼时的无知,步入青春的行列,追求智慧和成就,感受自身已告别童年,萌生融入成人世界的信心,独立自主,摒弃依赖。在民间关于圆羊日期的选择上,存在平年和闰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平年时圆羊的年龄为15岁,所选日期比生日少两个月;而若15岁正值闰年,则需提前一年庆祝圆羊,此时所选日期比生日多出两个月。至于沁县和襄垣地区,孩子们在12虚岁时便开始庆祝圆羊,这一习俗被称为“做十二”。
随着岁月的流转,那古老的“圆羊”传统将古堡羌城寨的历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寨民们依山傍崖,凿洞而居,沿沟开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终造就了潞邑平原乡中独一无二的窑洞聚落村庄。
这些遗留下来的窑洞,规模各异,其中刘家大院尤为突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它是潞城南郊独一无二的窑洞大院,同时也是寨上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老建筑。刘家大院由两进四合院组成,其主体建筑呈现出典型的北方窑洞建筑特色,显得高大、沉稳、宽敞,展现出一种粗犷而大气的美感。大院布局规整,建筑风格考究,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斗拱飞檐翘起,砖石雕刻细腻,形态雅致,古朴之中透露出一份精致。砖石雕刻的主题多为花卉、龙凤以及飞禽走兽,尤其是砖雕的楼台亭阁,形象逼真,寓意丰富。主房券窗上的砖雕图案,刀工细腻,技艺娴熟;窑洞顶部烧制的砖雕斗拱,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北方宅院的豪迈气息。大院东西两侧的围墙巧妙地以圆形门相连接,这样的设计巧妙地摒弃了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格局,同时融合了南方庭院的简洁韵味。院中几株古老的树木,彰显了主人的高雅情怀。历经岁月洗礼、汇聚古寨窑洞精髓的这座大院,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仅目睹了古寨的变迁与巨变,也见证了寨中古老“圆羊”习俗流传的悠久历史。随着寨上新农村的逐步建设,曾经居住的窑洞家庭,纷纷在寨上新区搭建起一排排崭新的红砖瓦房;与此同时,那些被闲置的、不同年代的旧窑洞,村委正致力于将其改造成潞城平原上独一无二的窑洞民俗体验区。
踏入新纪元,寨上古村凭借其千年的古堡遗迹、深厚的汉羌文化底蕴,以及各个时期的窑洞和多样的民俗风情,于2019年6月荣登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潞城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到了2022年6月,该村又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山西美丽休闲乡村”称号,为寨上古村在新时代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与动力。寨上村正致力于塑造“上党第一羌文化”的标识。在那里,游客可以观赏农耕工具,学习农耕方法,亲手制作手工艺品,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并欣赏羌族的歌舞表演。寨上村古老村落中保存着历史的古寨遗址,这将成为展示“上党第一羌文化”的重要名片。
自潞城区启动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以来,寨上古村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在相关保护政策的扶持下,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依托其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纯朴的乡风民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度假。届时,这座被誉为“圆羊”传统习俗发源地的寨上美丽村庄,必定会为游客带来实实在在的游玩、购物和娱乐的愉悦体验,让人心旷神怡。(信息来源:上党晚报,作者:郭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