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期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数量寥寥无几,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以草书为例,这种书体风格狂放而简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挥洒,恰恰相反,它对规范的重视程度极高,每一笔都要求精准到位,每一个字都需遒劲有力,将草书的法则深深烙印在心中。
唯有如此,所书之字方能显得稳重而流畅,摒弃了轻浮与滑稽的毛病。在学习“草法”的过程中,以临摹晋唐时期的书法作品为佳,那时的书法风格最为纯粹、最为正宗,对夯实基础大有裨益。然而,当前流行的晋唐书法作品,如《十七帖》、《书谱》等,占据了主流。
集字之作往往刻意布局,其章法显得不够自然流畅;内容与风格单一,缺乏多样性;内容较为概括,缺乏生动与灵活;且多为拓本,字迹模糊不清,墨色变化稀少,难以学到精湛、纯正的书法技艺。
幸运的是,近期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了珍藏的书法瑰宝——《效古人草书册》。此册中收录了怀素20幅真迹,经过专家的严格鉴定,确认这些作品均为他晚年的杰作,达到了“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对于各家书法风格,他可谓是了如指掌,熟悉程度极高。
本试卷总字数超过1500字,怀素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众多名家的书法风格,共完成了20篇手稿。通过观察每篇作品的落款,我们可以得知,他模仿的对象包括张芝、索靖、崔瑗、杜度、皇象、钟繇、王羲之等众多书法大家。
怀素并非简单地模仿,他通过禅宗的意境,提炼出古人的精神风貌。他处理崔瑗的章草时,将那些独特的波磔笔势,巧妙地转化为行草中的牵丝,这不仅增强了笔画的灵活性,也赋予了作品动感,从而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无穷的趣味。
至于对“二王”草书的模仿,它完美地继承了其优雅的笔法,既展现了骏马般的矫健与洒脱,又流露出一种畅快自如的风采。王献之的向外拓展,王羲之的向内收敛,都被一一复现。笔触的提按清晰可见,既雄浑又秀丽。在章法和结体上,它追求动态中的平衡,使得古人的精神在笔端得以重生。
毫不夸张地讲,这部作品堪称怀素流传于世字数最丰、风格最为全面的墨迹真迹。自古至今,其传承有序,卷尾附有众多名家的题跋,如白居易、巨然、赵孟頫、祝允明、项元汴等,他们均曾品鉴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足以确认真迹无疑。
白居易曾赞曰:“怀素书法,浓重如云雾缭绕,轻盈似蝉翼飞扬,堪称章草之典范……令人心生向往,然而这种境界,却非一般执笔人所能达到,其风韵犹如回雪飘舞,独步临池之境,令人叹为观止。”此等赞誉,足见其书法之精妙。
清朝时期,溥仪在逃亡之际,将此物携出皇宫,几乎被卖给日本人。经过多次转手,最终被存放在台北故宫。它一直被视为珍贵的宝物,深藏不露。直至最近,人们才有机会一睹其真容,得以临摹其清晰的墨迹,从而学习古人的纯正笔法,体验多样的风格,真正实现技艺的提升。
如今,我们对怀素的《效古人草书册》进行了1:1的超高清复制,并推出了便于携带的经折装版本。同时,我们还加入了现代字的注释,以助初学者更好地识读。这样的产品非常适合用于临摹和欣赏,其品质与原作几无差别。看到这样的作品,就如同亲眼目睹原作一般。在市场上,这样的产品独一无二。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的商品链接进行查看。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