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瑞士国际投资银行瑞银集团公布了一份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查报告,此消息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在中国的一线、二线及三线城市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收集到了2000份有效样本。
在这项调查中,有47%的受访者反映,他们的住宅价格已经跌至低于购买时的水平,导致他们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二成业主被套
有报道指出,这一数据引起了众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它们纷纷报道称“中国大约一半的业主陷入了困境”。
需留意的是,该数据源自网络调查,众多老年群体并不频繁上网,即便偶尔上网,也未必有参与调查的倾向,因此,这些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目前中国房价,总体已跌回到 2016 年下半年水平。
自1998年起我国启动了住房改革,对于那些在1999年至2015年期间购置房产的购房者来说,时至今日,他们所购房屋的价格仍未降至当初购买时的水平。
在2016至2024年间,我国新建商品住宅的销售额度超过了100亿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达到了60亿平方米);与此同时,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在此期间,预计有约30亿平方米的二手房仅售未购。
老杨粗略估计,自商品化改革实施至今,受困的业主比例大约在15%到20%之间,并未达到47%的较高水平。
尽管如此,过去四年间,房价跌幅高达40%,这对我国家庭部门的财富造成了显著缩水。
物价持续下跌
近两三年中国经济呈现通缩特征,物价持续下跌。
通缩现象主要体现为消费品价格(CPI)的下降,同时亦涉及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降幅。
我国近三个月的CPI同比连续小幅下降,降幅为0.1%,而PPI同比的降幅大约是3%。将这两个指数综合考虑,截至今年5月,我国物价同比呈现出大约1.4%的下降趋势。
商品和服务供应者,包括制造商和服务商等,面临物价下降的不利影响;然而,这一现象对消费者却是有益的,因为日常开销如购买蔬菜、衣物以及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支出相应减少。
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滑对几乎所有拥有各类资产的个人或机构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些资产涵盖了住宅、股票、债券以及黄金等多种形式。
作为投资产品,资产价格持续下跌时,购买者越来越少;即使有勇敢的投资者在半山腰尝试抄底,若价格继续下滑,他们同样可能陷入被套住的困境。
资产价格连番下跌,对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广大民众、各类机构和企业均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国目前恰好面临着这样的不利处境。
中国居民的财富大多来源于房产,若房价跌幅达到40%,家庭整体财富将减少大约40%。
房民损失162万亿
对比中国股民与房民的财富缩水情况:
在中国股市领域,2013年时散户投资者所占比例一度接近40%(那时炒股相对容易获利),然而,由于近年来炒股不断出现亏损,散户投资者纷纷退出市场,目前其占比大约为25%。
目前我国A股市场总价值大约在100万亿人民币,而散户所持有的股市市值大约为25万亿人民币。
据官方数据,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约为43平方米;全国城镇人口总数达到9.4亿;据此推算,城镇住宅总面积约为404亿平方米;若将未计入的小产权房考虑在内,全国城镇地区的住宅面积预计将达到450亿平方米。
在2021年房价泡沫破裂之前,全国新房的平均价格达到了每平方米一万元,而二手房的价格则稍低一些。若以九折的折扣率来计算,全国住宅的平均价格约为每平方米9000元。在房价巅峰时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房产总市值一度高达405万亿。
显而易见,房民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400万亿,这一数字远超股民大约25万亿的资产规模,因此,房价的下跌对市场的影响显然要比股价下跌更为显著。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房价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大约达到了40%,这导致了约162万亿的资产价值瞬间蒸发。如果将这一损失平均分摊到每一位城镇居民身上,那么每个人因不动产价值下降而遭受的损失超过了17万元。
在家庭财富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居民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很多人开始偏向于储蓄,而不是进行投资或者进行大额消费。
居民部门普遍选择不进行投资、减少消费,这无疑会推动物价持续下降,从而加剧经济中的通货紧缩现象,使得经济难以摆脱困境,难以走出低谷。
最终结果表明,房价的下降对居民财富的减少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一影响进一步导致了通货紧缩,进而使得经济陷入了困境。
要破解这一困境,必须促使房价不再下跌,并且实现房价的上涨,只有这样,居民的总体财富和资产才能得以恢复,进而产生积极的财富效应,以此激发投资和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