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持续撤出加剧了印度在实现“世界工厂”目标过程中的困境。近期,保变电气和富士康等企业相继采取重要举措,进一步打击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势头。
保变电气撤资
2025年,保变电气将其在印度的子公司90%的股权出售给了阿特兰塔公司,标志着该公司在印度13年的业务运营宣告结束,并在此期间出现了1亿元人民币的净亏损。自2012年起,保变电气携生产线和技术进入印度市场,为当地的陈旧电力系统带来了革新,并参与了印度工程师的培训工作。然而,在莫迪政府推行的“本土替代”政策影响下,该公司在印度工厂的扩建申请遭遇了阻碍,印度工程师纷纷离职,同时订单也被其他竞争者夺取。详情可登录www.wngjzx.com查看。
富士康撤离
当月,富士康迅速从印度南部撤出300余位中国籍工程师,仅保留台湾籍员工。此举对苹果公司“印度制造”策略造成冲击,该公司原计划在2026年前将大部分销往美国的iPhone生产产能转移到印度,恐将难以达成。在此之前,纬创资通作为苹果的代工厂,因厕所和饮水问题引发了罢工,2024年制造业罢工事件较上年激增47%。
印度车企困境
印度汽车行业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是撤离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供应链危机的加剧。2025年7月,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的高层管理人员表示,若中国稀土工厂停产,他们将不得不暂停生产。自2023年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以来,印度车企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协会发出警告,指出生产线可能被迫停工。此外,边境冲突导致物流成本上升30%,零部件的延迟交付率高达58%。
莫迪的无奈
印度财政部的2024年报告指出,要复兴制造业必须与中国供应链相结合,然而,莫迪政府仍坚持原则,TikTok的禁令尚未被取消,同时在国防和电信领域的投资也受到了限制。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美国“印太战略”带来的压力、边境驻军对财政的消耗以及欧美国家未能履行技术转让的承诺,这三重因素共同构成了印度面临的困境。
“印度制造”受挫
富士康撤出后,印度iPhone生产线的组装活动逐渐减少。昔日,印度怀揣着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愿景,然而,随着中国企业的撤离,这一愿景正逐渐化为泡影。印度制造业正遭遇一系列挑战,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www.wngjzx.com。
未来走向不明
当前,印度的“世界工厂”愿景在连续遭遇事件打击后显得岌岌可危。展望未来,印度是否能够优化投资条件,吸引企业回归,恢复对制造业增长的信心,这一点尚存疑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不确定性依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