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科创板的新政正式实施,此举使得未盈利企业得以按照第五套上市标准重新进入市场,同时,该政策还进一步拓宽了适用范围,涵盖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众多前沿领域。紧接着,在6月30日,国内GPU领域的摩尔线程和沐曦两家企业迅速提交了IPO申请,并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受理。
政策放宽与公司盈利状况的改善共同作用,使得独立首次公开募股对芯片和半导体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尽管收购尝试未能成功,华大九天在构建全面谱系和全流程能力的雄心并未减弱。作为国内EDA领域的领军企业,该公司在模拟电路和射频EDA工具方面已实现全流程的国产化替代,然而在数字设计领域,其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尽管并购交易未能完成,不过行业内部的整合进程却在不断加快。大基金三期的注册资金高达3440亿元,这将使得EDA领域同样能够从中获益。据消息透露,华大九天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产业基金,旨在通过“自主开发与并购”的双重策略,寻求突破。
进一步观察,不论是独立发行股票上市还是通过并购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始终是国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领域的根本原则。
芯和欲重启IPO?
本次交易终止,背后是双方反复推演后的理性选择。
芯和半导体公司专注于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工具的研发工作,同时提供涵盖芯片设计、封装技术、模块化设计、PCB板级设计、互连技术以及整机系统在内的全方位全栈集成系统EDA解决方案。
财务报告揭示,芯和半导体在去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具体来看,该公司的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06亿元,而2024年的营业收入更是攀升至2.65亿元。在盈利方面,2023年芯和半导体净亏损为8992.82万元,但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实现了逆转,净利润达到了4812.82万元。
2月7日,上海证监局见证了芯和半导体公司进行IPO辅导备案登记的程序,该公司有意进军资本市场,而中信证券则承担了辅导重任。
在经过一个月的沉寂之后,华大九天意外地公布了其计划收购芯和半导体全部股权的消息,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行业观察者普遍认为,将芯与半导体公司从首次公开募股转为重组,在当时的市场状况下,无疑是最佳的战略决策。
近年以来,半导体领域的估值经历了显著的起伏,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芯片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的审核标准日益严格,导致一些计划上市的公司开始转向,寻求通过并购与重组的方式来达到资本运作的目的。
对于这桩交易,华大九天曾抱有颇高期待。
华大九天指出,此次交易将助力企业形成涵盖全产业链、全流程的技术实力,并致力于打造从芯片至系统级别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整体解决方案,展现出显著的业务协同效应。
在随后四个月的推进过程中,华大九天发布了三份重组进展公告。
依据公告内容,截止到6月30日,此次交易所所关联的审计、评估以及尽职调查等相关任务均未达成既定目标。
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在交流会上对于收购未能成功,给出了简洁明了的总结:“交易各方在关键条款上未能形成共识。”
这并非孤例。自从“并购六条”政策公布以来,我国市场上并购重组的浪潮此起彼伏,然而,失败的案例也时有出现。
投行专家向记者透露,交易双方在核心条款上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往往集中在估值定价、对赌协议等几个关键问题上。
在上述核心问题之外,双方最终选择分道扬镳的潜在关键,或许在于芯和半导体是否将重启独立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
记者注意到,近日,科创板迎来重磅政策调整。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在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的意见》,决定恢复对未盈利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同时将适用范围拓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众多前沿领域。
新政公布仅十余天,资本市场迅速响应。
6月30日,我国本土的GPU制造商沐曦科技以及摩尔线程公司,其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均得到了正式受理。
政策环境的显著变迁或许已从根基上改写了芯片与半导体产业战略的思考。据受访的分析专家指出,芯片与半导体的高层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并购”与“独立上市”的优劣进行全新的审视。
华大九天野心未熄
对于华大九天而言,这同样是“综合权衡后的决策”。
遗憾的是,这种不足或许依然存在。正如刘伟平指出,该公司掌握了模拟电路设计、存储电路设计、射频电路设计以及平板显示电路设计等多个EDA全流程工具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现相关领域对国外产品的全面替代。然而,在数字设计和晶圆制造领域,华大九天尚未实现全面覆盖。
目前,EDA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楷登电子、新思科技以及西门子EDA三大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垄断格局。
公开资料揭示,2024年,全球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膨胀至192.46亿美元,而行业中的三大领先企业共同占据了74%的市场比例,在我国市场中的占比更是高达80%以上。
美国于五月底对中国的三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企业下达了停止供应的命令,然而在七月初又出人意料地取消了这一禁令——这一连串事件凸显了对于核心技术的依赖并非长久之计。
在审视我国本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行业时,华大九天无疑占据了收入规模之最,同时其产品线也最为丰富,堪称行业领军企业。
华大九天,作为我国最早投身于EDA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其初始团队曾深度参与了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DA工具——“熊猫ICCAD系统”的设计工作。
2022年,华大九天成功登陆创业板,两年后的2024年,它又成为了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
自上市至今,该公司持续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相继收购了芯达科技,并对阿卡思电子、亚科鸿禹电子、睿晶聚源、菲斯力芯软件等众多企业进行了投资。
华大九天作为我国独此一家提供模拟电路及射频电路设计全流程EDA工具系统的本土企业,在平板显示电路设计全流程EDA工具系统领域更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此外,该公司在数字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装以及3DIC设计等众多领域,其EDA工具亦展现出各自独特的优势。
记者观察到,尽管这次关于芯和半导体的收购计划未能成功,然而,市场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了可能的新目标上。
投资者好奇地问道:“除了核心技术和半导体领域,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收购目标,比如EDA行业的公司?”
华大九天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宋矗林指出,我国EDA行业企业数量已超过百家,其中若干企业在特定技术细分市场展现出显著的技术领先性。为此,公司计划通过自主研究、携手合作以及并购重组等多种途径,加快实现全流程布局的步伐。
刘伟平就未来的投资规划发表看法,指出华大九天将不断加强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领域的投资布局,并计划在后续阶段进一步增强投资并购的强度。
政策催化EDA赛道
交流过程中,一条关于大基金三期的提问也引发关注。
有投资者坦率表示:“据相关报道透露,大基金三期计划将主要投资于EDA领域,不知公司是否已经制定了吸纳战略投资者的具体方案?”
宋矗林表示,公司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产业资源的融合给予极大重视,并在并购重组以及产业投资领域进行了主动的规划与部署。同时,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寻求业务层面的合作机遇。
该提问并非无根据。据消息透露,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了设立大基金以促进我国芯片产业的进步。紧接着,在同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简称大基金一期)宣告成立,并在2018年5月实现了投资目标,投资的项目数量超过70个。
在该阶段,大基金将大部分资金集中投资于芯片制造行业,其中,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备受关注;同时,芯片设计以及封装测试也成为了大基金第一期投资的关键领域。
2019年,我国国家大基金二期正式设立,不仅持续对芯片生产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增加了对设备与材料的投资比例,而且业务范围拓展至EDA、集成电路设备以及材料等多个相关领域。
记者经过整理发现,自2024年起,国家大基金二期已投资于众多EDA行业企业,如九同方微电子、行芯科技以及全芯智造等。
大基金三期在2024年5月24日正式设立,其注册资本已超过前两期的总和,即一期为987亿元,二期为2042亿元。
光大证券提出,伴随着国家大基金三期的设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高级芯片(特别是高级存储芯片)、以及关键材料(如光刻胶和第四代半导体材料)均有望从中获益。
政策风向的变化,为行业加快发展注入新动能。
华大九天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商机,于去年正式对外宣布,将与相关专业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两支产业基金。在这两支基金的投资方中,不乏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身影。
该种“上市公司联合产业基金”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能够迅速锁定高品质的目标企业。
谈及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刘伟平指出,企业将专注于其核心业务范畴,致力于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同时也会主动探索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各种可能性。
并购的终止仅仅是芯和半导体以及华大九天发展历程中的一段小插曲。无论选择独立上市还是进行产业融合,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始终是其发展的根本逻辑。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国内EDA企业想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突破,尚需一段时日来揭晓答案,然而,这场突破性的竞争已经加速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