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在严寒的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然而在炎热的夏季,脑血管疾病同样不容忽视。面对酷热的天气以及人们为了贪凉而采取的不当行为,血管承受着巨大的考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科普文章指出,气温一旦超过33℃,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便会出现明显增长,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其比例尤为显著,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防范“热中风”的发生。
此外,空调室内外的温差较大,这一点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原因之一。仁济科普指出,若室内外温差超过7摄氏度,血管就如同经历了反复揉搓的橡皮管:一旦进入空调房,体表血管会在短短数秒内迅速收缩,导致回心血量激增,进而引发血压急剧上升;而当再次置身高温环境中,血管又被迫迅速扩张,这种剧烈的波动对于动脉硬化患者来说,无异于致命的打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心的杨志刚主任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炎热的夏季也是脑卒中的高发时段,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两点:首先是高温导致的脱水,其次是冷热环境的交替刺激。
杨志刚指出,高温脱水会使得血容量减少,血液变得浓稠,从而增加了脑梗的风险;而冷热交替的刺激则可能导致血压剧烈波动,进而诱发脑出血和脑梗。特别是冷热的急剧变化,对心脑血管的伤害更为严重。在西医看来,循环系统(如心率、血压)的波动越大,脑卒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在中医理论中,健康的关键在于顺应四季变化,避免与外界环境产生冲突。杨志刚如是说。
杨志刚进一步强调,那些患有基础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烟雾病以及脑血管闭塞的患者,均属于脑卒中高风险群体;此外,还包括那些因身体机能衰退和血管硬化而面临风险的老年人,以及那些夜生活频繁、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的年轻人。
预防脑卒中,识别潜在风险极为关键。在炎热的天气里,要适当采取降温措施,确保水分充足,保持生活作息有序,并尽量避免剧烈的温差变化。一旦发现有人出现脑卒中症状,应立即将其从极端温度的环境中移开,确保呼吸道畅通,将头部侧向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并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援助。“抢救时间就是抢救大脑。”杨志刚如此强调。
卒中发生后,4.5至6小时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通过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等治疗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脑部损伤。这些方法能有效降低残疾发生率40%。然而,如果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内每推迟一分钟,大约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永久性地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