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疾控中心与气象部门共同发布的炎热天气警报,在7月6日到7月7日这段时间里,安徽、江苏、河南等共计14个省份面临了从橙色到红色的极端高温风险,且某些地区的实际感觉温度已超过45℃。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的学生拍摄的视频揭露,该校区六人宿舍仅配备了一台上世纪90年代安装的吊扇,夜间气温攀升至35℃,持续的高温导致多名学生中暑晕倒;为了躲避酷暑,数百名学生涌入超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直至深夜图书馆闭馆;更有部分学生不得不自费在校外酒店住宿,每月为此多支出超过千元。
在全国各地持续的高温天气中,众多高校所暴露出的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当空调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际,为何仍有部分高校陷入“电路陈旧”和“资金短缺”的困境中?
空调缺失的三重困境:资金、审批与观念
电路改造:常被忽视的基础设施不足之处。烟台南山学院的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学院内60余栋宿舍楼的电路已经陈旧,必须先投入2000万元进行线路更新,才能安装空调。”这一金额凸显了高校基础设施存在的历史欠账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仅老校区电力增容一项,每平方米就需要额外支出300至500元,同时还涉及到消防审批以及施工周期等多个问题。
早在14年前,即在2011年,就有媒体披露了复旦大学投入巨资为学生宿舍和教学楼安装空调的消息。据复旦大学总务处的计算,这笔安装费用高达近亿元,其中学生公寓的电力扩容费用达到了4370万元;学生公寓线路改造的费用约为2500万元;而教学楼电力扩容及空调的费用共计2760万元。空调购置费用、线路升级改造投入以及年度运行电费,这些总成本对那些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的公立高等院校来说,形成了一笔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
政策存在滞后性,南北地区差异明显,且相关标准尚不完善。尽管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意见》中提出“优先保障教学基本需求”的原则,但并未将空调的配置明确列为基本设施。对此,四川省锦江区教育局在回应家长关切时明确指出:“国家、省、市三级标准均未规定教室必须安装空调。”该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南北地区在推进速度上的差异,例如,盐城市在2024年便已发布文件,规定公办中小学必须在2025年9月前完成空调的安装工作,然而,山东的一所高校却以“审批流程复杂”为借口,推迟了相关工作的进行。
观念分歧围绕吃苦教育与实际需求展开。有人提出空调可能削弱学生的耐受力,然而,教师们普遍主张进行教育改革。例如,郑州某高中的教师指出,高温环境会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午休时间的延长也会对教学进度造成影响。此外,还有医生警告,在密闭空间内人群密集聚集,很容易引发中暑或热射病。
随着空调被广泛认为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00后学生将其看作是基本权利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在炎炎夏日中所表现出的行动迟缓和无力,鲜明地揭示了老旧基础设施、僵化的管理理念与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间的显著分歧。面对酷暑,高温不应再成为阻碍学生求学的障碍。要打破这一困境,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明确和标准的更新,更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