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有几大资源调配工程,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我们正着手打造一项宏伟的新项目——“东数西算”工程。这项宏伟蓝图令美国媒体惊叹,我国正致力于构筑一道电力能源的坚固防线。
我国最新扩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浙江北仑电厂的新增机组,在完成168小时的满负荷试运行后,今日正式投入运营。截至目前,该电厂已连续18日,每日发电量均接近一亿度。
我国为何要大力进行电力补充,难道我们真的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吗?难道不是有众多观点认为我国电力供应已经过剩了吗?电力是否过剩,需从长远视角进行考量,例如,美国人就坚信自己正面临电力不足的困境。
在两年前,马斯克便已预见美国电力供应的不足,指出该国电网中的变压器普遍老化,其中70%已超过预定使用期限,若用电需求骤然上升,美国很可能面临电力短缺的困境。
美国电力监管部门发布了一份报告,警示称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美国大约有一半的区域将面临电力短缺的威胁,这或许会引发停电现象。
为何电量会骤然大幅上升?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我们所说的AI、大数据以及大模型,本质上都是对计算能力的追求,而计算能力的根基则需要更多的芯片和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在电力方面的消耗量,甚至超过了种植大麻所需的能源。这些计算机不仅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其电力消耗也十分巨大。此外,它们对灰尘和高温都十分敏感,因此必须建在一个持续吹送冷气的仓库中,确保24小时不间断的防护。
这样的AI模型,仅用于日常的对话陪伴,每日所需电量便超过五十万度。对于美国AI的发展而言,接下来的挑战并非人才短缺或资金不足,而是物理层面的限制——电力供应已显不足。
硅谷的做法直接而强硬:一旦资源短缺,便采取抢占策略。他们不再仅仅将自己视为电力供应的普通消费者,转而将发电厂视为必须掌控的战略要地。
Meta,这家致力于打造元宇宙的企业,率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径直行动,一举承包了那座核电站未来二十年的全部电力供应。
微软与亚马逊见状,亦感紧迫,急忙携带支票簿加入行列,寻求签订类似“锁定电力”的合约。这种近乎恐慌的抢购行为,瞬间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波澜。
这股压力波及至白宫,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深思熟虑,是否应启动近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核电建设项目。
在2023年的迪拜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美国携手21个国家共同发布了《三倍核能宣言》,该宣言中承诺,到2050年全球的核电容量将实现翻倍增长。
在今年的5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了一系列针对核电的行政指令,明确提出了到2050年,美国核电的装机容量需要实现翻倍增长,期望届时核电的总量能够增至目前的四倍。
实际上,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电力系统的极大无奈。整个国家的电网,以及那九十多座年久失修的核反应堆,在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等电力消耗巨头的共同冲击下,已经发出了吱吱的声响,濒临崩溃的边缘。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导致企业迫不及待,不得不自行出资,借助资本的强大力量,为自身未来发展强行购置一份“电力保障”。
美国的应对之策,表现为企业界直接而直接的“市场抢购”策略,而我国的策略,则更似一场从上至下的全面“系统重塑”。
2021年,我国启动了“东数西算”重大战略,旨在西部地区建设电力设施,为东部地区提供科技支持,并促进人工智能计算能力的提升。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发电总量成功跃过了10万亿千瓦时的里程碑,然而,发电仅是起始环节,将电力以最经济的途径输送到最迫切需求之地,方为真正的技术所在。
我们必须以极低的损耗率,将西部荒漠戈壁滩的风能和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的电能,并持续不断地将这些电力输送至千里之外的东部地区众多城市。
我国计划在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八个省份设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同时制定了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规划。
它不再让“用电大户”追逐电力资源,转而将那些高耗电的巨兽——数据中心与智算中心——直接引向远方,从电价高昂、土地成本昂贵的东部地区,搬迁至电力资源充沛、气候寒冷足以节省空调费用的西部地区。
在各行各业对大数据计算有需求的领域中,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证券交易活动,均无法与这些地区相隔太远,因此它们被部署在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以便于进行就近的数据处理。
至于其他计算任务,诸如模型训练与开发工作,我们可以将超级计算机部署在西部区域,并通过网络远程操作来实现使用。
内蒙古不仅推出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对迁入的智算中心作出承诺,承诺提供全国最低的电费价格,并且确保它们所使用的电力中,至少有80%是来自清洁能源。
国家还会向企业发放算力卡片,以便他们能够购置算力流量。今后,购买算力将如同使用手机上网一般便捷,只需缴纳费用即可。
各地及行业领军企业均在积极探索解决计算中心电力供应难题的途径,其中,三峡集团更是直接利用大坝丰富的水电资源,成功建立了我国首个“零碳”数据中心。
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运用名为“液冷”的技术,将服务器完全浸泡在特制液体中进行散热,从而避免了巨额的空调电费支出。
这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能源角逐,宛如一面无情的妖魔揭露者,将世界各国基础设施的优劣状况映照得淋漓尽致。我国拥有东西部计算的布局,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则显得相对逊色。
在欧洲与日本参与的这场竞争中,它们至今难以真正获得一席之地。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们的电力资源相当匮乏,显得力不从心。
数年前,发生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一场影响五千万人生活的重大停电事件,仅是为了查明事故的根源,便耗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这种能源体系的易损性,让人不敢轻易接纳AI这头耗电的巨兽;即便是我国,那看似坚不可摧的能源网络,实际上也并非完全安全可靠。
四川省作为我国水力发电的首要大省,在2022年却因遭遇严重干旱而面临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一状况直接引发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的工厂不得不暂时停工。
这实际上是在警示我们,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任何单一的能源体系都潜藏着极大的风险。
东方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而西方则能提供补充。南方缺少煤炭,北方则进行调配。至于电力供应,它需要全国各地的相互协助,故而我国并非电力匮乏,而是拥有众多支援力量。
现今,塑造未来科技产业竞争边界的,或许并非那些显而易见的集成电路,而是那些肉眼难以察觉、持续流动的电能。
与其将其视作一场现存的危机,不如将其视为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较量。
最终的胜利者,可能并非仅仅是那个掌控着丰富能源资源的国家,更有可能是那个能够以最为高效、最为稳固、并且极具前瞻性的手段,将能源优势转化为计算能力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