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
是什么?
近期游戏行业颇为活跃:任天堂Switch 2的上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同时,索尼公司通过直播活动正式公布了数款新游戏的详情,并且确认了PlayStation 6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
作为御三家之一的微软亦不甘落后,本月亦推出了久违的新硬件产品:ROG Xbox Ally 和 Meta Quest 3S Xbox Edition,这两款产品分别代表了Xbox平台首次涉足的游戏掌机以及VR头显领域。
微软方面亦已正式公布,他们正在研发Xbox的下一代游戏主机,并与AMD展开了紧密的合作。这一产品线不仅包括传统的游戏主机,还涵盖了掌机、个人电脑、云端服务以及相关配件。同时,这些设备并不会仅限于与Xbox游戏商店进行绑定。
此前的消息透露,即将问世的下一代Xbox游戏主机,极有可能成为微软所生产的最后一款游戏主机。
难道微软的“砍刀部门”的触角终于触及了Xbox这一款经典的游戏机品牌了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Xbox 将继续存在,不过它将不再与微软公司紧密相连,而是演变为一个独立品牌及服务提供者。
也就是说,未来「Xbox」将效仿「Windows」的发展模式,微软将承担起提供软件和游戏库的任务,而具体产品的设计工作则由OEM厂商自行负责并完成。
这样的转型,发生在 Xbox 部门运营情况江河日下的处境。
2024年对Xbox而言无疑是其历史上最为黯淡的一年,其主机销量仅略超过290万台。自去年至今,Xbox部门实施了大规模的裁员与组织架构调整,并且已经关闭了众多下属工作室。
另一方面,尽管任天堂和索尼这两位老对手在去年多少显得有些不振,不过他们的Switch和PS5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Xbox Series X/S的表现则相对一般。
游戏机的竞争者早已不再局限于其他品牌的游戏机,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更成为了一种更为灵活、内容更为丰富的娱乐手段。
在这个信息消费日益碎片化的时代,如何促使消费者愿意额外支付费用,购买一台专为游戏设计的设备,这一挑战已成为众多厂商亟待解决的难题。
微软的思路很简单,游戏机难卖,那就直接卖游戏服务:
尽情享受你所喜爱的游戏,与你想一起玩的人,在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和谁玩就和谁玩,想在哪玩都行。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这一“随时随地游玩”的核心理念。
实际上,微软通过大规模的收购和并购行为,特别是在成功收购动视暴雪和贝塞斯达之后,已经跃居为全球顶级游戏开发商之一,其第一方游戏阵容的竞争力十分突出——对于游戏这类娱乐产品来说,独占内容是吸引玩家付费和投入时间的核心因素,这也是“随时随地畅玩”理念能够成立的基础。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享受游戏乐趣,这并非仅微软一家的构想,任天堂的策略是坚持推行类似 Switch 2 的多形态、多场景主机加掌机模式;与此同时,索尼也计划推出一款主打与游戏主机联动串流、兼容云游戏功能,并能畅玩 PS4 游戏库的掌上设备。
微软志在更上一层楼,不仅要在掌机领域有所作为,尽管未必亲自操刀,更关键的是要让Xbox在全球范围内遍地生根发芽。为此,它愿意放弃逐渐缩水的硬件收入,转而追求更多的授权费和订阅费,正如当前Windows所采取的策略。
这一变革的起点正是全新发布的ROG Xbox Ally系列。尽管它被誉为“首款Xbox掌机”,但实际上,它的本质更类似于一款搭载Windows系统的游戏掌机。
PC掌机这一类别在近几年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然而其销售成绩却相对平淡:经过多年的销售,累计销量仅勉强超过600万台;在这其中,大约有350万台是非Windows系统的Steam Deck产品;与此同时,Switch 2在上市前九个月的预计销量已达到1500万台。
尽管仅有一小撮热衷于硬核游戏和科技的消费者愿意买单,但这款Windows游戏掌机的热度不容小觑,微软推出的ROG Xbox Ally更是借势升温,向全球宣告:我们即将重新定义Windows游戏掌机的体验。
往昔的便携式电脑,普遍配备的是完整的Windows 11系统,操作时使用手柄体验极差,而更大的问题是其能耗过高,实际上并不太适合作为一款高性能的移动设备。
ROG Xbox Ally所运行的并非一般的Windows 11系统,而是经过Xbox团队深度定制的版本。这个版本更加轻便,显著提升了游戏机的续航能力和性能。同时,它依然保留了与大量PC游戏兼容的特性,并且支持将Xbox主机上的游戏进行串流。
尤为关键的是,该系统未来还将广泛部署于众多Windows掌机设备上,与同样秉持开放授权理念的SteamOS展开正面竞争。
除了针对 Xbox 版本的 Windows 系统,「随时开玩」的核心优势,在于 Xbox Game Pass 的订阅模式,这一服务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让「你的下一台 Xbox,未必非得是 Xbox」。
正如苹果公司推出的 Apple Music 可在 Android 和 Windows 系统上使用,Xbox Game Pass 的终极追求,理应实现于各类个人电脑及游戏平台,涵盖 Switch 和 PlayStation。
即便是针对那些面向未来计算领域的设备,微软也不必亲自研究适宜的解决方案,只需通过合作即可。
Meta Quest 3S的Xbox版本实际上是对Xbox手柄和具有Xbox绿色设计的常规头显进行了优化适配,使得用户能够流畅地串流并享受Xbox游戏。
体验Meta Quest 3S与Xbox的串流游戏功能,资料来源于The Verge。
将“跳出思维定式”这一概念用于描述微软的创新思维,恐怕再恰当不过了。
鉴于说服消费者购买一台专用于游戏的电脑变得越来越困难,干脆放弃自行制造,转而让用户选择订阅游戏服务,他们可以在任何设备上畅玩。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关于未来「Xbox」这一概念,它涵盖了微软所推出的Xbox游戏主机、获得Xbox授权的便携式PC游戏设备,以及众多支持Xbox Game Pass服务的各种设备。
这些设备和服务形态各异,游戏玩法亦不尽相同,却都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品牌来涵盖,这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并不容易接受。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一旦Xbox能够运行Steam等第三方游戏,并且能够出现在各式各样的设备上,那么“Xbox”这个品牌究竟还保留着什么独特之处?
这难道仅仅只是一个集合型游戏启动工具?抑或是游戏设备上的一枚特制按键?又或者是一个庞大的游戏工作室集合体?
这是微软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Xbox 烧的钱已经够多了。
商业公司总归该考虑怎么赚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