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使孩子们得以深切感受非遗文化的独到韵味,此举亦标志着非遗文化传承之路的崭新起点。
开班首日体验非凡
7月15日,天津市河西区西岸非遗体验馆迎来了“少年话非遗——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的开启。活动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傅宝安向观众展示了其精湛的挂甲寺庆音法鼓技艺。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傅宝安的表演形象生动,吸引了众多小学生的关注,其中包括年仅8岁的王语萱,以及数十名其他学生。他们仿佛置身于表演现场,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科技赋能非遗感知
学生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历了法鼓的演出,将那些文字记载的内容转化为鲜活的印象。当他们摘下设备后,便情不自禁地在空中模仿起敲击的动作。而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景泰蓝图案模型,其触感宛如细腻的沙粒。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得以利用掐丝珐琅的半成品进行实践,他们跳过了掐丝这一步骤,直接将纹样制作成了书包挂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面塑工坊智慧传承
在下午的面塑工坊体验中,天津面塑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人张亚杰,运用面团技艺,生动地塑造出了哪吒的形象。孩子们亲自参与制作,成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小面人。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智慧不再遥远,而是变得易于接触,成为了一种融入生活的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近感”和“感知度”有了显著提升。
科技助力非遗鲜活
河西区文化馆非遗部门的夏老师提到,过去仅凭口头叙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孩子们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在此次活动中,借助科技手段的引入,孩子们得以亲眼见证、亲手感受,从而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并激发了他们传承的热情。此次活动借助科技之力,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系统训练身份蜕变
活动历时三天,结束之后,孩子们将在多个方面,包括形态、音色和舞台展示等,接受专业的辅导。他们将通过实践,将个人的体会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随着活动的落幕,孩子们将荣获“小小讲解员”的荣誉证书,实现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并最终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特色实践青春路径
河西区文化馆承担了此次活动的策划工作,该活动是“少年话非遗”品牌系列中的重点项目。副馆长刘晓柯指出,他们计划借助科技手段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力求打破传统非遗讲解的单一记忆方式,注入时代精神于古老的故事之中,同时探索非遗传承与年轻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
您如何看待运用科技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过程中所开辟的新方向?热切期待您分享独到见解,加入我们的讨论行列,同时欢迎您对本文给予肯定并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