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一家知名供应商的产品潜在安全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围绕充电宝安全性的广泛讨论和激烈争议,已成为了消费电子行业的热门焦点。
尽管截至目前,我们尚不清楚是上游厂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何种问题,还是内部质量控制环节存在何种隐患,导致了这一波及众多消费者的重大事件。至于由此引发的“国内外产品差异对待”、“安检范围扩大化”、“被用户弃用的充电宝出现在二手市场”等一系列后续问题,仍需持续关注。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类似的现象在不仅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而且其影响已经严重到可能对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冲击。一些海外媒体甚至对此发出警告,若相关政策不能根据当前形势进行调整,那么某些公司的产品可能会因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而遭受严重拖累。
大家能猜出是什么话题吗?实际上,标题本身就已经透露了信息。没错,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智能手机电池技术的各种问题。
关注智能手机领域的爱好者们应当了解,自去年起,vivo、荣耀、一加、小米等品牌纷纷发布了各自的高硅负极和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这些电池技术迅速实现了多轮升级,使得旗舰智能手机的电池容量显著提升,从5000mAh逐步增至6500mAh,乃至7500mAh以上。这些电池不仅成功解决了手机行业长期面临的续航难题,而且由于它们能够支持更强大的功率输出,为当前高端旗舰机型维持卓越性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与此同时,以苹果和三星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品牌,在电池容量这一领域却普遍停滞不前。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些品牌已经预见到高硅负极电池技术的不足之处,因此选择不采用这项技术吗?我们之前对此也抱有疑虑,因为从理论层面来看,高硅电池确实存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上的不足。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观察,索尼虽然较早便采纳了高硅电池的设计理念,但该技术仅被应用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减小其体积,并未展现出扩大电池容量的迹象。
那么,是否有可能,这些海外厂商所“畏惧”的并非是高硅电池或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而是仅仅是大容量电池本身呢?
恐怕此事的真相确实相当令人震惊。近期,有海外媒体指出,欧美某些国家长期实施的电池运输安全法规,或许正是那些海外手机制造商在电池技术发展上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以手机锂电池电芯为例,若其单个总能量超过20瓦时,依据美国联邦运输法规49 CFR 173.185的规定,需被认定为“特殊危险品”,并需在运输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相反,若手机电芯的单个总能量不超过20瓦时,则无需遵循该项安全法规,可按常规货物以较低成本进行运输。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相关法规中特别提供了具体的例子。比如,以3.85V作为充电终止电压的标准来衡量,5000mAh的电池容量就属于即将触及上限的典型情况;而5500mAh的手机电池容量则已经属于超标;更不用说6000mAh的电池容量,它已经算是“显著超标”了。
不仅如此,在欧洲的部分国家,似乎也存在类似的法规,这也正是为何那些虽未进入美国市场却在欧洲有售的国内品牌高端机型,其欧洲版本的电池容量普遍被降低至5500mAh以下。小米15 Ultra的德国版仅搭载了5410mAh的电池容量,相较之下,vivo X200 Pro在匈牙利、德国及奥地利的版本,其电池容量更是降至5200mAh,远低于其他地区的6000mAh标准。
显而易见,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我国手机制造商持续在电池能量密度和容量上展开激烈竞争,我们极有可能在短短一两年内见证,旗舰手机普遍实现8000mAh、甚至高达10000mAh的电池容量。到了那时,对于海外厂商而言,他们的处境将变得尤为棘手,他们必须做出抉择:要么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专属版本”,利用国内供应链进行组装和销售,整个过程必须在国内(或其他不受电池运输限制的地区)完成;要么他们必须直面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自己的产品在续航能力上可能只有中国同类产品的一半,甚至更少。
当然,若再深入探讨,这是否会引发企业竞相进行游说,进而推动相关法规的修订?尽管这种情形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就企业而言,他们很可能并不愿意冒险去尝试这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