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排泄、睡眠……睡眠,无疑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人类始终在不断地寻求“如何提升睡眠质量”的答案。然而,现代人的睡眠质量普遍下降,这一点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不久前,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在我国18岁及以上的群体中,高达48.5%的人正面临着睡眠问题的困扰。
睡眠质量不佳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枕头的作用显然不容忽视。作为一名热衷于睡眠的人,我在过去几年里尝试了多达十几种各式各样的枕头,包括传统的乳胶枕、羽绒枕,以及软管枕、TPE枕和多层结构记忆绵枕等,每种都为我带来了独特的感受。
图源:雷科技
小雷觉得,乳胶枕虽然支撑力不错,但难以同时满足侧睡和仰睡的需求;羽绒枕在仰睡时表现完美,却不太适合侧睡,容易感到手部压迫。多层结构的记忆棉枕在综合体验上较为出色,但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为了寻觅更合适的枕头,我在618期间在淘宝和京东上搜寻了众多产品,最终发现了一个新颖的品类——智能枕。家居用品行业中的厂商们,在材料上已达到极限,现在他们似乎准备向全新领域发起冲击。智能枕头是否将如同智能手机取代了功能手机那样,实现全面普及?对此,我有一些想法(注:本文中并未涉及任何形式的利益相关内容。)
智能枕到底“智能”在哪里?
当然,智能枕这个想法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的智能枕主要是将心率监测等设备嵌入枕芯中,并具备“止鼾”这一功能。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一旦检测到鼾声,枕头便会开始震动,目的是让你翻个身或者调整头部姿势。如果睡眠质量不佳,你可能会被震动直接惊醒(一旦醒来,打鼾自然会停止)。
然而,经过对智能枕头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仅仅在短短一年间,该市场的演变速度远超我的预期,功能也变得异常多样。
我需提出一个疑问:“大家认为智能枕头具备哪些特性?”对此,许多人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智能音乐辅助入睡,以及之前提到的睡眠状况监测。根据我所搜集到的产品信息,这一推测是准确的。通过在枕头内部嵌入心率监测器等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并记录用户的睡眠状况。
图源:雷科技
此外,某些智能枕内置了迷你音响,用于播放帮助入睡的音乐,例如白噪音,同时还能充当闹钟,在清晨将你从梦中唤醒。更有趣的是,打鼾干预功能实际上也是闹钟功能的一部分,你可以独立调节闹钟的震动强度,以“无声”的方式将你唤醒,这非常适合夫妻共枕而其中一方需要早起的情况。
这类智能枕头现已成为市场上最常见的款式,众多传统家居品牌纷纷涉足其中,例如8H、米家(众筹平台上的产品),同时,也有不少新兴品牌加入竞争,比如SKG。由于其设计简洁且功能完善,因此成为了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
然而,这类智能枕头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其替代性极强,除了“无声唤醒”这一功能难以找到替代品之外,诸如助眠音乐、睡眠监控等特性也都能轻易找到替代方案,而这些替代方案往往来自于智能IoT领域的“资深玩家”——智能音响、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
因此,这类智能枕头仅能吸引一部分消费者,例如那些在睡眠时不习惯佩戴手表或手环的人。此外,由于其易被替代的特性,这类枕头很难实现高价销售,例如8H品牌的智能枕头仅需三百多元。相较之下,同级别的乳胶枕头价格也差不多在200元左右,其溢价不足100%,甚至不足以购买一个小米手环。
因此,众多智能家居品牌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类人群——颈椎病患者。据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研究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颈椎不适患者已达到4837.74万人。若依照报告中的数据增长趋势推断,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300万,其规模不容小觑。
不难察觉,近些年众多家居品牌已将枕头与颈椎支撑等需求紧密相连,而且这类枕头通常售价较同类材质的传统枕头高出50%以上,将颈椎保健需求与智能枕头相结合,已然成为行业的新趋势。
雷科技观察到,除了8H等品牌在这个领域进行布局,还有众多新品牌直接参与竞争,将此类智能枕头定位为品牌主打产品进行推广。例如,某智能家居品牌推出了一款售价1699元的智能枕头,声称能在睡前帮助用户进行颈椎拉伸,同时具备8至12厘米的高度调节功能。
图源:淘宝
尽管这些功能看似神秘莫测,但实质上,其核心部分仅是一个自充气囊。该气囊通过巧妙地隐藏进气口和安装静音气泵,并配合传感器的运用,能够对气囊的高度进行精确调节。通过改变气囊的高度,可以模拟出上升的效果,进而对颈椎施加向上的推力,以此实现拉伸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一些品牌更是将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们利用内置的高精度感应装置来监测用户的睡眠姿势,并据此自动调整床垫的高度。具体来说,当用户侧卧时,系统会相应提升枕头的高度,以减轻对臂部和肩部的压迫感;而在用户仰卧时,系统则会降低枕头的高度,以防头部位置过高引发颈椎的不适。
图源:淘宝
以往,满足此类需求往往依赖于蝶形枕等特殊形状的枕头,但使用时需注意睡姿不宜变动过多,否则侧睡时容易滑至正面睡眠区域,导致醒来时半边手麻木不适。针对这一用户群体,可智能调节高度的枕头市场反响良好,雷科技在淘宝上发现一款售价1699元的自动调节高度智能枕,其销量已突破5000件。
从基础的睡眠跟踪到智能调节枕,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智能枕正根据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不断优化其功能。正如所有新兴市场所经历的那样,制造商们在不断的试验与错误中,不断探索并确定哪些功能和设计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智能枕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正如所有新兴市场所常见的那样,智能枕市场同样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及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感到尤为困难。以我之前提到的两款智能枕为例,它们的售价均为1699元,然而在功能上却存在显著差异。
该产品虽具备通过app、按钮等途径进行设置的功能,但用户仍需亲自操作,而另一款产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睡眠姿势检测和自动调节功能,且可调节的高度范围也从8至12厘米扩展至5至15厘米。即便对智能家居领域不甚了解的人士,也能轻易察觉到两者在技术上的明显差异。尽管如此,两款产品在淘宝上的售价均为1699元。
在淘宝平台上输入“智能枕”进行搜索,不难发现其价格区间相当宽泛,而且众多价格悬殊数倍的商品,其功能几乎毫无二致。以云触智能品牌的一款智能牵引枕为例,其价格低至三百余元,而其使用体验与另一品牌1699元的版本几乎相同。
该市场作为知名品牌尚未涉足的领域,初期的不规范运作引发了用户对产品的不安,诸如某些网友面对智能枕的繁复介绍,不禁让大脑陷入困惑。坦白讲,即便是小雷也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只能依据其功能特点,将这些被夸耀得如同仙境般的智能枕,大致划分为若干种类。
图源:小红书
我特地购买了一款具备自动升降功能的智能枕,体验了一晚后,我的感受是“有趣,但性价比不高”。这款枕头在自动升降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根据我的睡姿自动调整,然而,其整体体验与之前购买的一款通过独特结构实现自动高度调节的枕头相差无几,而那款枕头价格却仅需不到300元。
图源:雷科技
从产品使用体验的视角来看,智能枕尚存在众多待开发的领域,其市场细分化趋势实则是一种应对现状的权宜之计,未来有望迎来融合多种功能的智能枕新品。然而,枕头的实际使用环境对其设计灵活性有所制约,例如供电、硬件等模块的安全运行问题,以及如何在集成众多部件后仍确保枕头的舒适性等方面。
图源:雷科技
枕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必备之物,其背后的市场潜力巨大。过去,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旅游时,乳胶枕的价格动辄几百上千元,几乎成了游客的必购之物。这充分说明,在追求优质睡眠的需求上,愿意为此投入大量资金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智能枕,近年来整个智能睡眠市场也在迅猛发展,从智能床垫到辅助睡眠的仪器等各式智能化产品如同春雨后的竹笋般涌现,它们不仅填补了智能家居市场的空白,却也使得消费者陷入了疑惑:这些智能睡眠用品,它们真的具备实际效用吗?
结论无疑是积极的,尽管目前市场和产品尚处于无序之中,然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智能床具正逐步将睡眠模式从“人适应床具”转变为“床具适应人”,从而将带来一个品类体验的根本变革。此外,米家、鸿蒙智家等生态圈正在逐步加入智能睡眠市场,这也使得整个智能睡眠市场拥有了更多未被开发的潜在消费者。
至少,那些渴望拥有更香甜睡眠的年轻人,他们确实愿意为此投入相应的费用(例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