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流动,恰似时代的潮流。近期,由于地缘政治的变动、学术环境的剧变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众多昔日留学海外、旅居他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选择回归祖国,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重新出发,开启了崭新的职业生涯。
近期,世界知名数学家张益唐正式加入中山大学,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网络上,有人对他的归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然而,也有部分网友对流传的言论提出质疑,询问他是否是为了当间谍而回国,甚至有人主观臆断他是因为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所以选择回来养老。
一些针对海归人才的奇谈怪论,概括起来有四,不妨辨析之。
(一)回国养老“摘桃”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吗?
这种观点指出,在国家资源有限、努力奋斗的关键时期,这些人却远离故土、远赴他乡,并未考虑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而当国外形势不佳、国内发展势头强劲时,他们便开始考虑回国“摘取果实”“分享成果”,甚至有人认为,那些成就斐然的人,他们的“黄金时期”“巅峰状态”都发生在海外,等到年老时才想着回来,其“动机”被认为是不纯的。
曾有一则故事流传。在1979年,针对“留学生可能不归国”的顾虑,邓小平同志展现出远见卓识,他说:“只要我国发展势头强劲,我坚信他们终会回归。倘若我国十年后仍无法崛起,那么我宁愿他们不回来,即便他们回来,也无济于事。”
与其称之为预言,不如视为一种必然的现实。在人才汇聚之地,往往也是充满希望之所。今日之中国,无论是卓越的创新实力,还是优越的科研环境,从科学的评价体系到政策的大力扶持,正如栽下了“梧桐树”,自然会吸引“凤凰”的到来。
沉睡的只是猫头鹰,唯有翱翔的方为真正的凤凰。尤其是,那些容易摘取的“低垂的果实”早已被摘尽,至于那些更加丰厚的果实,只有跃得更高、飞得更远,才有机会触及。
门槛设置得相当高。观察招聘单位的标准,它们普遍对归国人才的科研能力、从业背景以及创新成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选拔方式如同火眼金睛,不容许有滥竽充数、徒有虚名或招摇撞骗之人混入其中。即便偶尔有侥幸逃脱者,也难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暴露出真伪,最终留下的是真实的人才。
竞争,可谓相当激烈。在归国人才的使用方面,无论是科技前沿的领军攻关,还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抑或是国际合作的资源整合,哪一项能够仅凭“躺平”或“养老”就能轻松完成?若想在今日之中国脱颖而出,没有几样过硬的本领,恐怕难以立足。
其价值显而易见。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截止到2023年,超过七成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学科领军人物、超过七成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以及众多三甲医院的院长,均为归国留学人员,他们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显著,所作贡献亦颇为可观。
回首往昔,那些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毅然归国拼搏的爱国科学者们,让我们对“一片丹心系家国”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展望今朝,众多在开放时代纷至沓来的海外精英,亦让我们对“此生无悔入华夏”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无论身份如何,无论身处何时,只要愿意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就定能生根发芽、绽放花朵、收获果实。
(二)回国人才“二流”论:“来者不能、能者不来”吗?
这种观点认为,现阶段的归国人才被视为在国外无法立足的“次等人才”,是被外国遗弃的一群人。尽管他们戴着“海归”的头衔,回国后却意外地受到了重视和珍视。
宝贝的价值取决于其质地,而非外表;同理,人才亦是如此。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频繁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擅自干涉、扰乱学术研究,使得我国及华裔学者的工作与生活遭受极大影响。这些人并非所谓的“二流”,反而因其在研究领域内的卓越成就和行业领先地位,被视作“威胁”,遭受排斥和打压。为何不给他们营造一个避风港,让他们得以安身立命,同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人才得以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国家也能注入新的活力,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何况,现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仅仅凭借“海归”头衔就能受到盲目推崇的时代。只有凭借真正的才华和实际的成绩,方能在相应的职位上获得应有的认可和待遇,这一点,无论是对国内还是海外的人才,都是统一的标准和衡量的尺度。
即便进一步降低要求,我们也不可能期望每一位归国人才都达到“顶尖”或“一流”的水准。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只要归国人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勤奋耕耘、认真付出,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人才需求,并能作出贡献,就理应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三)出国留学“原罪”论:“姑息汉奸”吗?
这种观点认为,选择赴海外深造被视为不忠国家,带有原罪色彩,即便学成归国,也多因利益驱动或出于无奈。
我国长期秉持的留学政策包括支持学子出国深造、激励他们学成归国、保障他们来去自如、以及发挥他们的专长。这一方针不仅是教育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自媒体却对海归人才进行道德绑架,为了追求流量而夸大偏见,这种做法既短视又狭隘,且对人才造成了伤害。
各国无法独占科技发展,更无任何国家能在所有领域均居首位。爱国情怀超越国界,科学家应深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然而科学交流不应仅限于单一国家。创新的道路本就多种多样,跨国界的学术交流是相互学习、缩小技术差距的关键途径。面对那些常被自媒体引用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说法,我们不应只看重其中的后半部分,而忽略了前半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在百年之前,那些远赴美国求学的幼童,曾被指责为“卖国者”,而他们所受的局限视野和封闭思维,恰好成为了现今类似观点的源头。如今,随着“开放之门愈发宽广”,身处“能够与世界平起平坐”的我国,我们理应具备“汇聚四海之气、借助八方之力”的豪情,更应怀有“广纳五湖四海之英才”的胸襟;面对某些国家推行“封闭自守”、“断绝联系”的现状,我们更应毫不动摇地站在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上,坚持开放与合作的方针,追求互利共赢。
无需隐晦,的确存在少数留学生行为不当,有的甚至出国后诋毁我国,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将所谓的“原罪”归咎于“出国留学”这一行为。我们应当明确反对的是那些不爱国者的行为,而非将这种负面行为泛化到整个留学生群体。
在积贫积弱的年代,詹天佑、蔡绍基等留美幼童学成归国,为我国铁路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孙家栋等科学家学成归来,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改革开放的初期,众多华人华侨慷慨投资和捐款,为我国引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进入新时代,新能源汽车、5G技术和具身机器人的发展突破,同样离不开归国人才的科研贡献……
各个时期,人们作出相似的抉择;爱国之情是根本,报效祖国则是延续。我们热切盼望众多杰出的海外学子学成归来,将个人的梦想与抱负与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相结合,在我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上,为国家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内外人才“对立”论:“同处一山、难容二虎”吗?
这种观点主张,过分推崇海归人才的做法,对那些在国内辛勤耕耘的人才显得不够公平。
这种对立观念,本质上源于一种零和观念,因为海归人才的增多加剧了竞争态势。然而,我们应认识到,人才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能力与贡献的较量,而非仅仅是对身份标签的争夺。在当今的中国,机遇众多,事业发展的平台宽广,足以容纳各种人才各展所长、各尽其职。
海归派人才视野开阔,对国际事务有着深刻的理解,而本土派人才则更贴近国情,两者各有所长,完全能够激发出合作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更强的推动力。以互联网企业家为例,许多人都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通过创业活动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拓宽了人才成长的空间;同样,在众多科研团队中,海归人才的加入使得团队实力得到增强,优势互补,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
必须承认,某些领域的资源配置体系尚存在缺陷,“重视海外学历而轻视国内学历”的现象普遍,这导致了在使用机会和待遇方面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某些地区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促使国内外人才共同竞技、携手合作;另一些地区强调“贡献导向”,弱化人才标签的区分;还有一些地区建立“创新共同体”,激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携手攻克难题……与其争论不同身份的人才谁更优秀,不如进一步改进评价体系,消除偏见、打破陈规、扫除障碍,营造一个群策群力、活力四射的发展环境。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确保人才选拔、引进、培养、发展的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方能彻底消除干扰因素,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繁荣景象,激发创新创造的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