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出,此次爆炸事件中的罗马仕充电宝已经通过了3C认证,然而,“既然3C认证的产品也会发生爆炸,为何又将未获3C认证的产品全面禁止,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
关于3C强制认证的时间问题,也成了网友吐槽的焦点。
公开信息表明,我国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对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等商品实行了强制性的认证制度,即3C认证。依照相关法规,自2024年8月1日起,任何未取得3C认证的产品,均不得进行生产、销售或进口活动。
对此,许多网友提出疑问,认为“既然3C强制认证是从2023年8月开始的,而禁止生产和销售的时间则定在2024年8月之后,那么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生产的商品又该如何处理呢?”
这位网友进一步指出:“即便3C标准变得更加严苛,为何要将商家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这难道是我所挑选的生产批次的问题吗?”
有人对充电宝的“国际标准”提出了质疑:众多国外的充电宝仅持有CE认证,那么外国友人来到我国,是否还需缴纳额外的充电宝税费?抑或是护照能够享受特殊待遇?
实际上,根据民航局的相关政策,此次实施的“充电宝新规”主要针对的是国内航班的旅客。
于是,有人不禁发出质疑:“国内航班为何会惧怕自燃,而国际航班却似乎无所畏惧?这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呢?”
有人甚至直接讥讽道:“何必费心去关注3C产品的缺陷,不如直接责怪那些不幸的用户,这样岂不是更省心?”
有网民分享了自己的亲身遭遇:“我回到国内并未遭遇阻碍,然而在回首尔却遇到了麻烦,只有配备了3C认证的充电宝才能顺利通过安检,而我携带的海外充电宝则被当场销毁。在国外,这种带有3C认证的特色产品无法购买,唯有回到国内才能觅得。”
最终,有网民对此现象进行了概括,称之为“间接刺激消费”:实际上大可直言,不妨欢迎各位来我国购买3C类充电宝,不仅我国民众需要购买,外国朋友同样需要,如此一来,经济不就能得到提升了吗?
为确保旅客携带移动电源在国内及国际航线上遵循的相关规定,我向华北地区一家机场的负责人进行了咨询。他坦诚表示:“在国际航线上,不同机场的规定确实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国际航线并未实施新的规定,依旧沿用旧有的标准。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文件,至于未来是否会突然发布临时通知,这一点尚无法确定。”
该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为何网友们认为该规定显得急促且杂乱无章。
民航新规规定光速上马,导致众多充电宝在短时间内沦为机场的闲置物品,引发的争议持续不断,而人们的抱怨声也尚未平息。
众多人对这场所谓的“充电宝猎巫行动”感到极度不满,普遍认为其是一场毫无根据的安全恐慌。
若追溯民航的发展历程,便会发现锂电池在航空领域堪称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
过去几年里,全球民航客机上和锂电池相关的事故正在加速发生。
尤为突出的是,韩国一方曾明确指出,备用充电宝很可能是引发釜山航空客机火灾的导火索。
今年一月份,一架由中国大陆出发飞往香港的香港航空公司的客机,由于机载行李舱中的充电宝发生火灾,不得不紧急实施降落。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范围内每两周便发生三起锂电池过热或起火事件,这一数字相较于2018年每周平均不到一起的情况,有了显著增长。
换言之,乘坐一次短途航班的机舱内,可能藏匿着数百枚风险等级较高的电池,而这些电池的制造商和产品批次则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
因此,民航局出台充电宝登机新规也不是完全没依据。
今年6月份,罗马仕与安克创新因存在“过热甚至引发燃烧”的安全隐患,相继对外宣布了超过120万块充电宝的召回计划,这一事件在我国移动电源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召回热潮。
从监管角度看,这些召回正是新规的直接导火索。
今年六月份,民航局举办的安全会议上,一位来自外国航空公司的从业者向我透露:“此次会议将有184家外国航空公司参与,一位负责人反复向我强调,宁愿承受指责,也绝不能再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尽管中国民航领域的政策执行严格迅速,相比之下,欧洲在民航管理方面则显得更为宽松,且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来做出反应。
近期,欧洲议会交通委员会作出表决,批准了一项修正案内容:航空公司不得对重量不足7公斤的行李物品征收费用。
该规定虽遭多家航空公司激烈抵制,然而即便投票通过,还需各国政府展开协商,最终方能正式实施。
航空界人士戏言,在欧盟,一项针对民航的禁令从提出到最终实施,常常需要经历一到两年的漫长过程,期间,各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吸收和策略调整。
而这次国内机场的充电宝新规,从官宣到执行仅仅不到一个星期。
该政策迅速实施,可能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未能充分认识到公众对手机电量不足的担忧。
当年共享充电宝崭露头角之际,王思聪曾放言:“若共享充电宝能成功,我愿吞食翔。”
结果王思聪没吃翔,倒是全国人民都离不开这东西了。
踏入机场,你发现几乎所有排队办理登机手续的旅客都低头沉迷于手机屏幕,即便航班延误了长达四小时,他们最在意的并非航班晚点的问题,而是担忧自己的手机电量仅剩30%,不禁要问自己是否需要先抢占一个充电插座。
锂电池的安全隐患与公众对手机电量不足的普遍担忧,直接引发了这场关于史上最严格的“3C禁令”的广泛热议和批评。
最终,这份强烈的安全感在乘客身上体现为“消费忧虑”与“强制性开销”的双重负担。
6月28日,新规定正式实施的那一天,我国各大机场的安检通道几乎变成了临时存放充电宝的场所。
多家媒体报道的现场照片揭示,行李箱中散落着数十至数百个各式充电宝,颜色各异,如白、黑、粉等,外观整洁,外壳上标有“快充”、“PD 10000mAh”字样,然而,若无3C认证,这些充电宝无一例外都将面临被“立即淘汰”的命运。
但不久之后,那些被截获的移动电源便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纷纷重新出现。
昨天,我随手一搜,跳出一大堆带着奇怪标题的商品:
“机场查收的,不能带上飞机的,功能都是正常的。”
“品牌款式颜色随机发货,不挑不选,不接受指定某一个。”
价格普遍在15~30元之间,和原价比,几乎跌成白菜价。
一些媒体对二手平台的充电宝销售者提出质疑,询问“这些产品是否安全?是否属于召回批次?”
部分卖家仅以简短的话语回应:“正常使用,毫无问题。”有时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通过正规途径回收”,甚至对商品的来源选择保持沉默。
有人戏言:“一边是机场废弃物的涌现,一边是二手市场商品的回流,这便是民航新规在我国形成的独特内循环现象。”
更有甚者,一条灰色产业链正悄然兴起,其名为“3C认证贴纸”的交易。
根据上观新闻的报道,在闲鱼平台上,一款售价仅为25元的“3C充电宝贴纸”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浏览量已逼近2000次,同时有超过40位用户表示了购买意愿。
商品详情里写得很直接:“过关专用,用过都说好。”
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扮成合法的手段,有人将其视为求生的工具,有人将其视为盈利的门道。
只要您愿意投入资金购买相应的贴纸,从理论上讲,您便可以将老旧的充电宝进行合法化处理,从而确保能够无障碍地登机。
当然,这么做本身就是违法,一旦被查,处罚同样不轻。
总的来说,充电宝在手机盛行的年代里只是个毫不起眼的配件,但现如今,它却成为了航空安全、消费者焦虑以及灰色市场三者交集的焦点。
回顾这场突发的政策调整,有人认为它是确保安全、无可挑剔的必要措施,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一种类似于割韭菜的简单、缺乏深度的应对策略。
不论我们站在何种立场,这一事件都深刻地警示我们:一项新规定的出台,其速度之快往往比其严格程度更难以预料,给人带来更大的应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