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天安门城楼内部出现了损坏情况,它还受到了地震的影响,面临着垮塌的风险,于是一场秘密的重建工程开展起来,这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城楼隐患凸显
上世纪60年代初,技术人员在检修天安门城楼时发现,大殿正厅有柱子,这根柱子靠近毛主席座位,高度为12米天安门城楼维护检修后重新亮相,柱心空了近10米。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7.2级地震,城楼结构因地震损坏变形严重,垮塌风险大幅增加。经过调查评估,国务院作出决定,要拆除旧城楼,在原址按照原规模和形式进行重建,还要更换全部建材。
重建工程启动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启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做好保密工作,成立了“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挑选出“根正苗红”的人员,按照军队编制组成5个施工连,建工五公司木工连组长姚来泉回忆,那时家人都不知他的工作地点,保密措施极为严格。
秘密施工准备
为开展秘密施工,需将天安门“包裹”起来。天安门城楼长度为66米,宽度是37米,高度达33.7米。架子工利用杉篙与苇席搭建起巨大的“天棚”。仅耗时8天,便把城楼围得密不透风,为后续拆除及重建工作营造了隐蔽的环境。
城楼拆除工作
拆除城楼时,为了保证重建后能够维持原来的样子,尺寸也不发生变化,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对拆下来的砖石、瓦木进行编号登记,并且为它们拍照,随后按照原样码放。姚来泉直至如今依旧保留着当年的“重建纪念”镜框,镜框里面有毛泽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烫金手书。
建筑工艺处理
天安门为木结构建筑,新木柱与木梁选用整体木材,针对这些木材开展了防腐处理,开展了防虫处理,还开展了防火处理。木工工作结束后进行油漆彩画,彩绘历经一麻五灰共13道工序,最后进行贴金箔操作,此次重建共使用了6公斤黄金。
图案彩画争论
重建期间,围绕图案和彩画的选择引发了激烈争论天安门城楼维护检修后重新亮相,一种意见提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来彰显天安门的地位,另一种意见却认定这属于“四旧”,主张使用葵花向阳和延安宝塔图案,周总理采取了折中的举措,让天安门彩画具备了独特风格,部分“向日葵”琉璃瓦勾头留存至今 。
大家觉得在天安门城楼重建的那段时期,对于图案彩画是存在争论的,那么哪种意见更加合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为本文点赞,并且进行分享。